close

aaiv9097_3030720k.jpg

        最早接觸到霍金的故事,是在國中的時候讀到由他前妻Jane Wilde撰寫的《前妻回憶錄》,這本書的英文原名很美,叫做《Music to Move the Stars》。引用自法國作家福婁拜 ( Flaubert ),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聽起來像音樂,能移動星空。
有這樣輕盈的標題,裡面卻毫無保留的紀錄身為一位光環四射肢障人士的妻子甚至看護,最不堪心路歷程。那時候我還是個單純的15歲黃毛丫,只感覺的到在她細膩的筆觸下,處處潛藏著壓抑的憤怒和疲倦,卻對書中描述的所有關於愛和奉獻的部分一知半解。

 優美的音樂,好像真的在量子跟宇宙之間翱翔

       

       
        後來2014年這部片上映後,或許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對這部片很失望。
整部片優美的鏡頭語言下,沒有我尋覓的那種真誠的東西 — 人物的陰暗面和自我對話 — 也是我認為身為真人真事改編電影最不應捨棄的東西。堆砌起來希望觀眾笑、觀眾哭的時刻充滿匠氣,好像聽得到導演在電視外面喊:「快哭啊!快!」 。

仍有亮點。真的有感動到我的是兩位主演精彩的演出,Eddie Redmayne憑藉此角拿到翌年奧斯卡, Felicity Jones提名最佳女主角。下面的劇照是Hawking氣切之後失去說話能力,Jane鞭策 ( 真的很想用這個字,因為我老是覺得Jane的付出給人壓力很大的感覺,連看她的回憶錄也這麼覺得 ) 沮喪的他用字母版溝通,光看劇照就覺得Felicity Jones演技好厲害...

TTOE_D25_07914.jpg

       
        Hawking和Jane的人生,是我認為最充滿毅力的人生: 一個打破了醫師只能再活2年的預言,反而活了50多年,雖身體受到禁錮卻持續致力用頭腦探索宇宙;一個憑著堅定的信仰,在缺乏奧援的情況下服事另一個人的志業和健康長達30年之久。兩個意志力超群的人,卻彷彿諷刺喜劇似的,用無神論、基督教、物理學、文學,緊緊牽扯彼此,走過大半人生,期間怎麼可能沒有傷害沒有碰撞,沒有自以為是的憐憫、自卑跟自負。
我想看的東西是潛藏在Jane的奉獻或自以為奉獻底下的東西,我根本不需要答案 ( 意思就是: 我不需要Hawking最後那段企圖討好觀眾的超沒內容演說,來幫我下結論 ) 。

       
        但周末看到HBO播出,剛好來到了電影最後面的地方,堪稱2014最美倒敘鏡頭 。Hawking說出: "Look what we made.",鏡頭拉遠,然後一路流轉向後,回到兩人還未離婚的時候,回到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回到Hawking跌倒的時候,回到Hawking理論初步萌芽的時候,最後定格在兩人相遇的那一眼良久。
我突然好像明白了什麼。然後我領悟到,自己這段生活發生過的事,讓我早在自己發現之前,成為了一個對愛與不愛更寬容、對黑白之間的混沌更能理解的人,這個鏡頭只是推了我一把。終於,這一推,讓我從造物主的高度滾下來,和這兩個角色一起站在谷底。整個故事身為電影總算還是做對了一件事。

47377735.cached.jpg

《前妻回憶錄》中寫道: 「洛夫勒斯牧師接著把話題轉到對『罪』的救贖上。他說,罪是一種冒險,源自人們總是奮力想去達到最好最完美的境界;而 『 愛』則是唯一的救贖之道。我們只有在愛當中,才可以相互扶持。他的話語,對我苦惱已久的兩難問題,提供了新的解答。『愛』是維持我們家的那股穩定力量。捫心自問,我一直信守自己有過的承諾 — 我愛孩子,我愛史蒂芬,我愛喬納森。愛,其實有許多面。對史蒂芬,我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他,我對他的愛可說已經變成了一種深不可測的同情,比任何情慾的愛更強烈、更持久,讓我得以承受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困苦。但史蒂芬不想聽到任何有關同情的字眼,他會覺得受辱;他把同情等同於哀憐,等同於廉價的傷感濫情。
我對史蒂芬的愛,跟那些因照顧他而產生的憂慮,糾葛在一起了,以致於很難判斷哪裡是憂慮的終結,哪裡是愛的開始。


試圖移動群星的音樂,Jane所有的愛,退回最初時間還未誕生的點,那個起點從未消失。在愛的宇宙的起點,爆炸之後有其一路奔向的無限,但其間存在永恆,有著不論單純複雜都無法撼動的美。

the-theory-of-everything-movie-still-5.jpg


注1:Jane 後來把《Music to Move the Stars》中某些爭議的橋段刪除,加入一些更有未來性的東西,出版為《Travelling to Infinity》一書。這是我很喜歡的一篇訪談

注2 ( 摘自維基百科 ) : Hawking與潘洛斯共同建構的奇性定理闡明,宇宙必須有一個初始奇點,時間與空間就是從這初始奇點開始演化。這定理肯定了同時代其他學者開創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推翻古典物理學有關時空是永恆存在的穩恆態理論。他進一步在創建的「宇宙無邊界論」裏指出,「宇宙的邊界條件應該很特別,有甚麼條件會比無邊界條件更為特別?」他認為,所有值得納入總合歷史計算的宇宙模型都會彎曲回自己,這種模型不需要設定邊界條件或像奇點一類的奇怪初始條件。但後來,他改變了他的主張,他表示,宇宙最初不存在奇點,這是因為廣義相對論不是一個完整理論,在宇宙初始時期,早於普朗克 ( Planck era ) 時期,由於宇宙的尺寸非常微小,不能忽略量子力學的效應,只靠廣義相對論來證明奇點存在是不正確的,必需使用量子力學及廣義相對論合併而成的量子引力學理論來研究這論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