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g

每個人所擁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異會給每個人的一生帶來無法估計的價值差異
這相互背離的選擇,直接的結果就是時間質量的不同——這不是所謂的「時間管理技巧」可以彌補的。
—李笑來

 

若有人問我生命中有哪段時光最想重來,我或許會回答大二到大四。

我的青少女時期,並未如許多小說中描寫的那樣,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充滿活力與不羈。
相反的,更早先的時候,每回想起我的青少女生活,是無盡的苦。我必須承擔家裡沒有人要承擔的責任,而那些情緒對於一個少女來說太過成熟。

我一個人到處求助過,然後是被漠視,接著我不再求助,學會埋藏自己對成人的傷心。
在我當時的世界中,完全沒有「享樂」,「放鬆」的概念。說實話我也沒特別去思考要是我當初烙下一句: 「本姑娘不幹了!」,就跑到一個沒人找的到我的地方,那些本來由我承擔的事情會怎麼發展。我只是沒辦法就丟著不管而已。

而說起消磨時間,當時的我,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看書、看電影、寫文章,和最親密的朋友們閒晃。即便學校就在西門町旁,旁邊還有個建中,除了看便宜電影,我也從來不會想到在外閒晃,像其他年輕女孩一樣逛街買漂亮玩意,或是去聽演唱會,找男朋友出去玩。

在上大學前,我是個性格壓抑,極嚴肅、認真,缺乏家庭溫暖,當然也沒什麼自信的女孩。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並不是心甘情願揹起那些責任的。
我的壓力其中有很大一部份,當時我認為不該屬於我,但我沒法也不敢脫手。

而L是個相對起我來說,衝動、自信、縱情的人。
記得我當初一接觸這個人,就有個很清晰的想法: 「天啊,我沒有想像過有人真的可以這麼不負責任。不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改變什麼主意就改變什麼主意,想偷懶就偷懶,想放棄就放棄。這份自由對當時的我來說彷彿是掌握了追求快樂的神祕鑰匙。
之所以可以做到這樣,除了先天個性使他很少因此糾結自責,背後強大緊密的大家族奧援也是原因。無論是可以擺脫心理的罪惡感的能力,還是家庭的溫暖,這其中的每一個因子,都牽動我心中的艷羨和好奇。

當然我們當初會走到一起有許多原因,但我想,這的確是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導致我一遇到L的時候,會如魚咬到鉤一樣致命。

我記得很清楚,即便大一的課實在沒什麼質量,我大一還是只缺過一堂課,而且那堂課還是因為要趕去搭車,不得不為之,事後我百般自責。
大一的暑假我也一如往常積極地安排了國際志工和迎新隊輔訓練,排好排滿。

和L在一起後,我的生活方式有了180度的大轉變。
我彷彿進了一個花花世界,那裏只有快樂,沒有責任。我就如一個無論在物質或感情上都縮衣節食的苦行僧,突然體會到了繁華的奇妙,一嘗不可自拔。

物質是最簡單的第一課,在此之前,我哪知道耳機這麼多牌子還各個價格不菲,哪知道衣服有幾千塊的,哪知道鞋子有名牌,也不知道原來餐館這麼多,賣的東西有這麼美味。
但這些都只是眼界的開端,更令我驚奇的,還是在我狹窄生活圈外面,那個人與人交際規則龐大迷離的現實世界。

那三年,我課翹了九成九,考試幾乎沒有提前準備也很少放在心上,距離讓我得以屏蔽家裡大部分的求助,還為了我們共同的朋友,參加許多本不會出席的社交活動,接下本不在規劃中的幹部,參與社運圈,也因為L的世故和企圖心,得以提早透過舉辦各種活動接觸社會人士。


那為什麼我又要說若可以讓我選擇一段時間重來,我會選擇大二到大四的時間呢?

當時我得到了我夢寐以求的快樂,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為自己可能犯的錯誤或已經犯下的錯戰戰兢兢。

但很快的,這種生活方式對我而言就出現了問題。我的偷懶積少成多,小小的省事,很快地發展到要以更大量的時間金錢來彌補;
因人情而接下的責任,讓我沒辦法真正開心起來,也耗去了我長時間的精神,而最終那些我費盡全力想要維繫的友情,也如水漂般聚散有時,早已不知蹤影。


當然我知道,是已經發生過的事讓我得以成為現在的我,所以我不打算否認過去。

但我的確常常想起這件事:
在我那段說認真當然遠稱不上認真,但說玩樂好像也沒有玩得很徹底,就只是很鬆散的隨時間漂流,任慾望被滿足的時光中,我究竟有沒有真正快樂?
畢竟當時幼稚的我的願望—即便我沒有清楚意識到—乍看很複雜,其實相當簡單,只是想要快樂而已,

當初我親眼看到L身體力行這樣的生活哲學而得到了快樂,因此也覺得那是我的解藥,如果可以直接進入他的生活就更棒了。
但事實是如此嗎? 

這本書《把時間當作朋友》,是網友推薦。
透過閱讀這本書,我終於得以稍微清晰的梳理了我的這段過去,也讓我更加明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若要說有什麼東西可以扭轉已經逝去的時間,那就是:盡量在回顧中多挖一些教訓出來,讓它從腐朽變成妳獨一無二的寶庫。

以下是我從書中節錄出來的橋段,也有稍作排版,修改,因為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整說明這本書 ( 雖然這本書有很棒的部分,也有我不同意的部分,這個最後面會一起提 )。
這篇文章只是我的一份讀書筆記而已。或者說,我逝去的那段時光的一點紀念。

有這第一步,或許哪天回想起來,我可以帶著惆悵但更坦然的心態,把那三年半就當作一段美麗的被揮霍了的青春看待。

 

成為心智的主人

 每個人所擁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異會給每個人的一生帶來無法估計的價值差異
這相互背離的選擇,直接的結果就是時間質量的不同——這不是所謂的「時間管理技巧」可以彌補的。製作一個「任務列表」,其實誰都會;分清楚「重要」與「次要」,或者「緊急」與「非緊急」其實沒有誰不會。

一個人智商很高,可能會被我們形容為「聰明」。然而,一個人的心智力量非常強大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另外一個詞去形容——「睿智」

牢牢記住「我們的認知不僅可能也確實往往背離現實」這個事實本身,已經足已保證我們不斷進步了——我們因瞭解這個事實而已經擁有了良好的自省機制

僅僅說過去的荒謬是處於懶惰和幼稚,不免過分簡單化了。事實上,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夠強大,才導致我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只不過是懶惰而已——並且還竟然振振有詞、洋洋自得。

所謂的耐心,就是甘於把時間投入到簡單、枯燥但是最終會意義非凡的重複當中去懶惰,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時間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視,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去展望未來。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時間精力去認真地調查研究。膚淺,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為缺乏耐心而拒絕觀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見與偏見,都是因為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認真分辨每個個體的特徵而寧願用粗暴簡單的分類方法替代思考。

 

懶惰是原罪

斯科特·帕克同樣認為「懶惰」是最終極的「原罪」。而對於「邪惡」,他的定義是:「所謂的邪惡,就是最赤裸裸的、厚顏無恥的懶惰。」

就算有些時候天性難移,無法徹底改變,那麼也起碼還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沒必要控制自己的方方面面,這不是很難做到,而是不可能做到。尤其是對大腦格外活躍的人更是如此。所以,有的時候成為高手需要愚鈍,金庸小說裡的郭靖成為一代宗師的根本原因更可能是因為他傻到一定程度,所以,很多人或事情對別人來講是誘惑,對他來講就是不存在的;於是,他可以用普通的智商長期只專注在一件最應該做的事情上,最終天下無敵。

控制這種天性正確的方法是,仔細審視一下自己都在哪方面這種天性尤為強烈?再一次拿出紙筆羅列。經過幾天甚至幾個月的長期反復審視,你會發現那個列表變得越來越長。別怕,相信我,誰都是這樣的——至少99.9%的人是這樣的。然後從列表中挑出一個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話,再挑出一個也很重要的),寫在隨時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這方面一定要控制這種天性。

很多人半途而廢,往往是因為自己的目標設得太高了,而與此同時,又對達成那麼高的目標要付出的代價並無清楚地認識。我常常覺得自己的很多快樂建立在我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我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什麼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缺點究竟是什麼,所以,通常情況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夢。

「推遲滿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備的能力,也是需要掙扎和鍛煉才可以習得的能力。這是只有少數人才會獲得的利益的經歷。於是,他們最終表現為比絕大多數人「更有耐心」——甚至,驚人的耐心。這些耐心被用來不動聲色地承受更多的打擊和挫折,輕松坦然地面對更多的威逼和利誘;甚至,可能會僅僅因為他們驚人的耐心,那些打擊和挫折對他們來講不再稱得上是打擊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誘對他們來講根本並不存在。

心智開啟從意識到可以自律開始,而心智發展的過程就是克服懶惰的過程

富蘭克·H·奈特有個著名的觀點:「決定一個人富有的三個條件,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而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然而,接受這樣的現實,並不意味著說我們就從此沒必要努力了。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就會知道那所謂的「一點點」的差異究竟有多麼驚人。

愛默森說,「弱者相信運氣,強者只信因果。」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所有真正的賭王都不相信運氣。他們不是因為「運氣好」而常勝不敗,他們之所以贏多輸少,只是因為他們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研究並且計算概率,他們只想辦法贏,從來不賭。而反過來,那些竟然相信運氣又好賭的,卻注定不得善終。

 

學習要投入時間,投入時間的前提是自控

不爭的事實是,他們都很成功,至少,他們自己都很成功。方法卻並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可是,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至少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他們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說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應該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堅持,其實就是重複,而重複,說到底就是時間的投入,我是說,大量的時間投入。

所有的成功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先花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是現實的、可行的之後,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時間,再更多一點的時間。把時間當作朋友,一路前行。當時間陪伴你足夠久的時候,你的耐心就能從它那裡得到回報。

他終於明白背單詞是非常快樂的。我的這位朋友顯然是為有能力運用心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人。儘管在許多人眼裡他的想法簡直是天真可笑。但事實上,這恰恰是他最終比別人獲得更多成就的最根本原因。他不僅是個有能力自律的人,還是個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負面情緒常常導致遺忘,讓自己以快樂的心情去記憶可以更長久的記得 )

不過我不喜歡「控制情緒」這個說法,我覺得這有點貶低情緒的價值。
換個方式想,不是要控制情緒,而是培養在事實既定的情況下 ( ex.單字是一定要背的 ) ,轉換看待角度的能力。

柳比歇夫這樣的人,才是時間的朋友。他們瞭解時間,通過長時間刻意的訓練,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時間的一切行動——當然,時間的行動只有一個,自顧自地流逝。

學習的時候,進展和時間之間的關係可以肯定不是線性的(在你確實努力的前提下):那個曲線實際上更可能是階梯狀的——有的時候,你會很長時間沒有一點點進展,但是某一刻開始感覺突飛猛進;而後,就又是長長的一段所謂的「平台期」。當然,更多的時候,那個曲線應該是一個螺旋上升的曲線。打個比方,就有點兒像華爾茲那樣,先進兩步再退一步。
如果,你把時間和進展之間的關係僅僅理解為純粹的線性關係,那你最終根本不可能遇到你所滿意的進展。

你可以參照所謂的時間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在這件事兒上專注2個小時,即120分鐘。那你應該把當天的任務分解成6塊,而每一塊用20分鐘完成。你把20分鐘當作你專注的基本時間單位,而每個時間單位過後,休息5分鐘。於是,在你規劃你的時間的時候,你應該明白為了能夠完全專注120分鐘,你最終需要規劃出差不多150分鐘左右的時間開銷。當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種分割時間的方法對你來說就沒什麼必要了。因為,你終究可以比較自如地專注在你應該做的、非常重要的事兒上——無論這事兒有趣還是無趣。

關於考試
1.要熱愛考試,因為你喜歡通行證。
2.分辨考試的重要性
3.提前很久開始準備重要的考試。
4.做題是最好的準備方法。通過做題瞭解考試的重點、難點。
5.全面補習難點重點,並經常重新審視。
6.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必須說,我在上大學之後,為了對考試的不尊敬付出過慘痛的代價,直到現在也還在付 ( 有些研究所是要看大學成績 )。
我一直是那種我想念什麼就念什麼,對考試有點心高氣傲也沒放在心上的人。這種態度在以前高中還有人幫你抓重點,出題也不會太偏門的情況下還應付的過去,上大學之後簡直是悲劇,因為大學是除非你用功 ( 或聰明 ) 到天怒人怨,否則還是要注意一下考訓和方向的考試。
這也是我有時會希望那三年重來的原因: 我會希望我在這件事情上不要那麼自大。
 

持續且有效率的進步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有些哪怕是常識的東西也需要親身經歷過後才能體會」。當然,那之後的許多年,我一直致力於掙扎的是另外一個方向——如何運用心智的力量在儘管還沒有機會親身體會的情況下,僅憑心智就可以像真實經歷過一樣深刻體會

所有的人獲取知識的最為基礎的手段就是通過「體驗」。比「體驗」再高級一點的獲取知識的手段,就是「試錯」(Trialanderror)。談到這裡,我們已經涉及到所有學習過程中,或者說知識傳遞過程中,最大的障礙——「經驗主義」的局限。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是經驗主義者。經驗主義在一定的層面上是適用的,不能徹底否定它的重要價值。但與此同時,必須認清「經驗主義」的根本局限。
因此,在「試錯」這個手段的基礎上,另外一個「聰明」一點的,也重要得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是通過「觀察」。但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通過觀察獲得,於是,「閱讀」就成了獲取知識的更加重要的手段,當然也是相對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除了「試錯」、「觀察」、「閱讀」之外,「思考」,準確地說,「正確地思考」,才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

事實上,花時間去進行腦力活動是最值得的。所謂的腦力活動往往可以粗略地分為這樣幾個部分:輸入信息(閱讀、觀察),處理信息(思考),輸出信息(記錄、寫作、創作、分享、教授)。大多數情況下,思考往往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儘管通常人們認為更應該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思考需要刺激,而最好的刺激,就是不停地輸入信息

托馬斯·索維爾曾經慨歎達爾文的偉大,說:「達爾文不僅是生物學上的,更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界標」。
達爾文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幾乎是第一個有完善的能力、可以用跨越長達幾百萬年的時間跨度、並徹底擺脫「個體感知」的局限去「正確地思考」問題的人;也因此使得後來無數的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並完善一個突破人類個體局限的系統的思考方法——「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s)。

在我看來,所有的教育失敗的癥結,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探索未知,尋求真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困難都來自於如何正確地理解「甚至可能與現存經驗相悖」的知識。從這個角度看,過去的宗教已經沒有能力承擔這個責任,必須讓道於少數人已經把握,並且正在使用,也正在完善的方法手段——科學。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能擺脫「經驗主義」的局限。

我們的大腦有個運行機制叫做「選擇性輸入」。具體表現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徵:他們只能聽到自己喜歡聽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歡看的。其實這樣的特徵未必就是100%的缺陷,很多的時候它對我們來說甚至屬於「自我保護功能」。然而,對於一個掙扎著發展自己心智的人來講,「選擇性輸入」就是個可怕的敵人了

自學能力的基礎技能是閱讀理解能力。
檢索能力是建立在相當熟練的閱讀能力之上的能力。
寫作能力在自學能力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最終能夠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

「遺忘」這種自我保護功能是很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我們對這種功能不加以控制的話,我們自己就會遇到尷尬。…一個人遺忘痛苦的能力特別強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這個人會很輕易地原諒自己。
有兩個辦法是很簡單卻又非常有效的。第一個辦法是當你面臨尷尬的時候,記得一定要拿出紙筆來,把你所遇到的尷尬記錄下來。然後還要養成一個習慣,定期拿出這個本子回顧一下。這個習慣往往會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為你知道,那個本子裡記錄過得很多的錯誤你是不可能再犯了——當然,不再犯那些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我其實有點不能理解作者的「尷尬」是什麼意思? 是指「懊悔的事」嗎?

懶得記筆記的人,通常都是聰明人。正因為他們聰明,覺得自己的記憶力不錯,完全聽得懂,所以就沒有必要記錄下來。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首先,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

這是我一個很大的問題之一。改進中。

記筆記的好處:
1.可以使自己保持參與狀態
2.提供一個完整的捕捉靈感、疑惑的機制。
3.可以用來與其他參與者溝通、討論正確的信息。

記筆記的方法:
把頁面分成不同的區域
*筆記區域:盡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記錄演講。 
*提示欄:當你做筆記的時候,讓提示欄保持空白。演講過後,簡化你的筆記使之成為簡明提示以供日後記憶,回顧和消化(思考)之用。
*概要:用一個或二個句子總結你的每頁筆記。 
在記筆記的時候,可以借助一些符號來簡化書寫 

有一個很實用的建議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從失敗者身上汲取經驗。
不要說模仿成功者,就算觀察成功者很難。成功者很多,但是,你身邊的真正的成功者卻很少;成功背後的東西很難看清楚,所謂成功的真實性也很難判斷,而成功者們又會有意無意的美化包裝他們的經驗,而這一切,都在干擾你的判斷。但觀察失敗者卻要相對容易得多,因為他們的失敗往往是顯然而確定的,而失敗的原因往往很容易確定。

有經過仔細甄別之後,真正的成功者的真正的寶貴經驗,才是無價的。只不過,一方面要多花心思甄別,另一方面要多花時間真正瞭解自己,以便能夠避開「一概而論、生搬硬套」可能帶來的災難。

 

自己的優先順序自己定義

生活無法徹底迴避比較,但是,事實上無需比較就可以獲得的歡樂和幸福也確實太多太多,只不過常常被人們忽略。於是,大量的時間被用來去追求必須通過比較才可以獲得的歡樂和幸福,最終獲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
從今天開始,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羅列出來之後,仔細分辨:我做完這件事之後所獲得的歡樂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才可以獲得的?然後標記出並優先實施那些無需比較就可以獲得歡樂和幸福的行動方案。

最浪費時間的錯覺——我是獨一無二的。接受自己與別人沒什麼不同,至少沒什麼本質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長的重要前提之一

證明自己是大多數人自然的願望。「證明自己」本身沒有任何錯誤,但是,很多人實際上是掙扎著想「證明自己給別人看」。殊不知,「證明自己給別人看」恰恰是最浪費生命的一種行為。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1)承認自己能力有限;2)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3)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簡化時間

我並不是說,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需與任何人打交道了。善於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那麼多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好你與你身邊所有人的關係。
不管最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終,「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個表現:為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當你把時間花費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的身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友情的真義。不肯浪費時間的叫做「人脈」。

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並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迴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

當你在決定是否給別人提供幫助的時候,要考慮他「是否值得幫助?」同樣的道理,當你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如此判斷。另外,不要覺得優秀的人不需要你的幫助。你會發現,優秀的人往往獲得更多的幫助。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人都會潛意識裡就會清楚,幫助優秀的人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回報。

這裡的「優秀」,或許不單指能力。我更希望的解釋是,包含人品的優秀。
另外,我的確在選擇自己付出的對象上有點隨便,雖然我樂意付出感情,但寶貝給別人用腳踩還是會心痛的,這點我一定要改進。

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那麼就會有很多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為你提供幫助。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幫助往往確實是「無私」的。那些品質優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經比什麼都重要,並且可以令他們身心愉悅。
然而真正有趣的現象是,被幫助的你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皆大歡喜,只因為「溝通成本幾近於零」,良性循環。

覺得這段話的境界應該是最令我嚮往的。

1)人們還普遍相信他們在明天會擁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錢;2)人們普遍相信自己明天會有更多的時間。
在這兩種理論上明顯的曲解中,人們對時間的曲解程度遠遠高於對金錢的曲解程度

不要盲目地試圖減少睡眠時間
其次,盡量不要減少與家庭成員和親屬交流的時間
最後,最好不要放棄你的社交時間

「從每個人的感受出發,時間並不是勻速的,而是加速前進的」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講,未來的一年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一生的20%;而對一個五十歲的人來講,未來的一年只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一生的1/50,即2%。所以,從感覺上來看,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好像越來越快。

 

以下要講到本書我不能完全同意的三個地方: 

往往並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別說沒有興趣。

事實上,我覺得興趣這種東西,只能挖掘。
培養的前提是你本來不了解,了解了之後發現很適合。如果了解之後發現不適合,再培養也沒有,這跟有沒有成就感沒有關係。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人際上。我認為,說若一個人情商高,自然跟誰投注時間都可以培養真愛,是一個過於樂觀的說法。

無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無趣,你都應該做。

必須先定義有用無用 ( 其實我很討厭把事情分有用無用 )。但我覺得這裡進行補充說明,或許可以比較貼近我理想的意思: 無用的意思是「沒有實際的用處,也沒有精神的滿足」。
但還是必須說,我覺得這是個很武斷的想法,因為很多事其實你是不能事先定義功用的,不說學習的例子 ( ex.學了某個東西有天發現還真的有用 ),就連挫折、寂寞、空虛、憂鬱,或多或少都能給予你富足不能給予的,進而讓你的思考出現深度,智慧得以增長。

很多大學生所謂的「利用課餘時間打工」實際上就是基於這樣的誤解。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大學生最好不要把寶貴的青春時間花費在「打工」上,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實際的回報實在是太少——相對於把時間精力花費在恰當的學習上而因此在將來可以獲得的回報來看。

同上,我覺得首先應該是要想,你希望在「打工」中得到什麼。若是錢,是不是要慎選c/p值較高的職業? 若是經驗,是不是要選個比較特別的職業? 
學習應當是無時無刻的,沒有特定的時機、形式。

 

我做個總結。

我很惶恐的發現,在看完這本書後,我對時間的付出不由自主地起了儉省的心態。但坦白說,我還是喜歡過去那個樂於關心大家,為他人付出愛和時間的我。

我曾謹小慎微地運用我的時間和感情許多年,也在上大學後極致體驗了無論在感情還是時間上都大手筆張狂的快樂。

必須說,或許我那三年的放縱,是我過去18年的一次爆發,若沒有這個爆發,將來也會在某個地方,我會想把那份不甘心要回來,所以總體來說,這是一個我走向心理健康的必經之路。
我的獎品,是我終於心甘情願地、真正地承認「自我約束得來的快樂」確實是比「放縱得來的快樂」大,長期代價也付的較小。

但要補充一點很重要:我同時也學習到了平衡點的重要。
為了虛度某段時光不斷懊悔,為了沒有運用所有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無限自責,緊掐著感情和時間的預算都花在刀口上,並不是度過人生的最佳良方。
真正的快樂,或許是來自於由於你擁有自律的能力,控制了你能控制的,也因此在該放過自己,或是想要分享他人關懷與時間的時候,可以更有慷慨大方的能力和底氣。

畢竟,我們想要成為優秀的人,最終目的是要給予世界更多的愛,而非擁有霸佔一切資源的特許資格。
追求優秀而緊鎖時間和感情,對我來說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最後,以一句take home message,作為我往日時光的紀念:
浪費生命、虛度年華的人,有個共同的特徵——他們拚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卻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徹底失控。

我的似水年華啊,現在想到都還是帶著惆悵的美感。

 

後記於03/21:突然覺得有個比較精準的形容可以說明「心智能力」:能跳脫出來審視自己的能力,重要的元素是覺知與勇氣。

 

後記於03/22:

今日看洛克菲勒家族的故事,說到老洛克菲勒和小洛克菲勒都是十分節儉的人,還被當時的媒體嘲笑過。讓我想起一則王永慶吃滷蛋嫌貴的故事。

以前小時候當然隨著大多數人的說法,覺得商人重力貪財,居然連十塊錢都不願意給。
但今天看了他們家族的故事,不禁覺得如果是這樣,那麼多的慈善和文藝事業大可不必捐助了啊,就算是要避稅,也不必那麼用心,蓋協和醫院還特地走訪中國。

然後我突然明白,並不是因為他們吝嗇,才去計較那些小錢。正是因為他們明白每一分錢真正的價值,他們是錢的知己,才會對不該浪費的東西那麼敏感。

這給了我一種啟發,那就是一若妳真的懂一樣東西的價值,你就不會去浪費它,你會審慎評估使用它的方式和時機。
就這個理論上,時間亦如是。所以越懂得時間價值的人,越不會打發時間。
不過必須要說,愛不是有限的,也不依賴交換系統,而是在我的想法中,應該越分享越豐富的東西,因此不適用。

因此我目前最理想的狀態,應是因為了解時間的寶貴,故培養不隨意打發時間的自律能力,進而在該揮霍的地方 ( 就像洛克菲勒家族那些捐獻一樣 ),可以讓愛源源不絕的滋養周遭。
此意味盡我所能,將我的愛最大化。

 

後記於07/09:「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嚮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山本耀司

 

後記於2021/01/20:「過多的娛樂或玩樂會使人產生一種厭倦感。歡樂比娛樂好,幸福比歡樂更好。」—威廉姆布雷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