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08be9b1-d13f-4a8b-b77e-fbf594c481cb.jpg

自由之旅》是少數我看文章覺得就要看整篇的,很適合夜晚拿來品讀的散文。
整本書分述成幾個主題,以作者的角度發表看法。

以下是我讀的時候簡短的心得和喜歡的節文。

一 逃避

p27. 一旦我們將變化無常這樣的概念從現實生活中取消,所有的生活都會變得單調、乏味、無法令人振奮。
變化的過程令人快樂,讓我們懂了哪些事可為、哪些事不可為;從無知到有知,從笨拙到靈巧。甚至我們與
所愛之人的關係也是這樣,關係是否密切,那要看我們在他們身上發現了什麼,要看我們能否不斷在對方身上發現未知的東西,抑或我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他們或影響他們。
….如果沒有什麼可逃避的、沒有什麼可盼望的、也沒有什麼可學習的、沒有什麼想得到的,坦白說,這樣的生活幾乎也是無人能忍受的。

突然有點明白為什麼鐘點戰的席薇亞那麼恨他的父親了。

 p28. 上了年紀或已退休之人會逐漸讓自己平靜下來,安守本分…但這是垂暮老狗般的寧靜,懶洋洋的曬著太陽,打著盹,如果真有什麼動靜讓他興奮起來,也只是搖擺幾下尾巴,仍不會離開自己的老窩;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到了這個地步,恐怕身體就會越來越差,頭腦越來越混沌,那麼,心靈就會默默地懷著感恩圖報之心,不再期待什麼了。
但是,我能夠想像得到,不會有人真的希望就這樣步入不朽…我們絕對不相信昏昏欲睡、失去忍耐力的精神能夠想出人性的真實希望。假如我們相信下一次的體驗就像遠航後歸來的水手那樣:
「午後(他們)登上了陸地
在這裡所有的一切似乎總是像午後陽光

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無夢的睡眠中默然,這才是人類最好的希望。

 p29.對成功的可怕懲罰就是害怕之後出現的失敗,這種恐懼常常縈繞在成功者的心頭。更為悲慘的事實還在於,當我們拼命想要獲得一個結果時,往往也會失去以前激勵我們的目標。與其他事情相比,人們對於錢財的追逐最能說明這一點。

 《魔戒》中,無論是佛羅多的一開始懵懂無知到無法自拔;甘道夫的智慧讓他對誘惑戒慎恐懼;凱蘭崔爾女王用一己意志通過考驗;或者是湯姆龐巴迪修行者般豁達視魔戒如無物,說明了世界上的人對於名利權追逐的不同態度。唯一不變的是這樣慾望的強大,與越美好聰明的人越容易深陷其中的結局。

p39. 烏托邦的構想足以令人感到新鮮,但是從整體上看,卻非常乏味。除非生活中出現了某種非常積極的精神,否則這樣的社會還不足以除掉世界上那些好逗的、貪婪的、粗俗的成分。莫里斯本人認定,藝術可以彌補缺失的力量;但是藝術並不具備交際性;真正的藝術往往是一種孤獨的行為。

在杜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中,對於當時烏托邦的構想提出了他的想法:「痛苦—這可是意識生成的唯一原因。」
若人類沒有再想得到什麼,沒有想要再面對什麼,也就是像《記憶受領員》一樣,選擇逃避所有的痛苦和情緒,那麼我們便失去了積極的生命力,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p40. 我們不該試圖把生活變成一場永不散席的盛宴,至少我們不能有這麼做的企圖。我們必須做生活的強者,而不是可恥的逃兵…
生活中的素材既是原始的,也是有缺陷的。
如果有能力的話,我們就能意識到,幸福總是與人們擺脫不可避免的惡劣環境的努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年輕時我們充滿了激情,認為這是個乏味的決策;但是如同所有偉大的真理一樣,我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如見領悟到生活的意義。
…如果到了中年我們能模糊的意識到,生活的實際真理要比我們年輕時認識的更廣泛、更美妙,那我們就是幸福的人了,因為年輕時我們缺乏耐性,對生活充滿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然,年輕時沉湎於自己美好的夢想中也不是壞事,只是,如果當初就能瞭解人生真實的宏偉藍圖,那該有多好啊!

其實我現在站在這個時間點上,光是回想起一年前的自己就十分平靜喜悅了,覺得自己現在這個狀態,雖然幻夢少了些,卻也對人生更清楚了些,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正是如此,所以這個世界才更真實美麗,覺得自己也強壯很多。再往前想到青少女的時期,那時候雖然年輕又純真,但也很脆弱無助,對於未來抱持著不切實際又茫然的想法,如果要再回到那個書中都十分饗往的「如花似的年紀」,我想還是現在這個狀態比那時好多了。
不知道等我到了三四十歲,又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希望能如《 三輩子》的聶華苓一樣,越到老時越能品味人生秋來的醇美。

 

二    文學與生活

p57. 一個人只要忙於獲取財富,就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提問,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他不破壞社會規則,忙碌就是合乎道德的;如果某人不同尋常的手段獲取了世界財富很大的額度,我們就會對這個人讚頌備至。

這個社會太多崇尚這樣價值觀的人了,或許跟台灣才剛經濟轉型完沒多久有關,也或許跟我們不斷被殖民的歷史有關。關於政治或社會階級,我們有太多的奴性,太多互相傷害的精力。不過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也看見了社會轉變的陣痛期,或許是過於樂觀,但我真心相信台灣會越來越好。 

p60. 藝術生活的確存在著某些弱點,那就是許多人常常沒有把從事藝術創作視為是一種純粹的交流,是在透過它來傳遞我們內心的激情…而是將藝術創作當成吸引公眾的眼光,博取公眾喝采的手段;於是藝術就與其他關注自身利益的活動毫無區別。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在從事藝術創作時,抱著給予而不是索取的願望,抑制不住要與他人分享歡樂的衝動,那麼藝術創作不僅能夠成為高雅莊重的事業,還能成為一種無法估量的推動力,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對我來說,這就是能夠感動我的小說家、演員、導演們與其他同業不一樣的地方。雖然從事藝術的目的是一個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我們也毫無資格評判任何作品有無存在的價值,但在偉大、散發人性光輝的作品之中,無可置疑有著更能源遠流長的光芒。

 

三    新詩人

p67. 只要愛上什麼東西,被這個東西的美所打動就行了,至於一個人喜歡什麼、被什麼所打動,其實真的沒有關係。不過我還是不想讓這種狀況出現在我身上;我可不想讓自己成為沙灘上的一顆卵石,隨著潮汐漲落,一會兒被淹在水裡,一會兒被推上岸邊。

p72. 與年輕人的對答:
年輕人:「他們能夠表達人類高度組織化,還有那些美好的、彌足珍貴的、非同尋常的思想,而你卻希望詩人歌頌麵包和奶油這些與普通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
本森:「是的…真實的生活就像茶、麵包和奶油,是最有價值的食品-我們唯一不能離開的東西。我希望詩人寫進他們詩裡的,正是這些我們不能缺少的東西。…藝術越是引退到細微難察的精妙和智力的隱約難辨,就越有可能變成難以理解的神祕之物,我也就會越少關注。…這是詩人留給人類共同的遺產,並不是專屬於文人雅士的。」
年:「丁尼生把斯溫伯恩的詩稱作『從法國帶來的有毒的蜂蜜』,而斯溫伯恩則以丁尼生這位桂冠詩人的家釀糖漿加以回敬。你不能兼而有之。如果你喜歡糖漿,你就不能吵著要蜂蜜。」
本:「是的,我更喜歡蜂蜜,但是在我看來,你似乎在尋找被我稱作故事性詩歌的東西。…真實的生活就像是一條瘸了腿的大狗拖著腳步前行,而狗的鼻子仍舊能嗅到某種氣味。與按照浪漫主義路線安排的生活相比,這是更加神秘、更加奇妙的事情…我希望詩人們能說清楚,我們所追隨的模糊又意味深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即使它不能做出清晰的解釋,我也希望他能讓我感覺到這些意味深長的東西是值得追隨的。」
年:「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完全是兩回事,但是藝術本身無法妥協,只能甘願受到別人的誤解。
本:「不管怎樣,我會認真閱讀這些新詩人的作品。如果我真的能喜歡他們的詩,我會很高興,因為,真的,我可不想讓思想擱淺在岸邊。」

就身為一個欣賞者而言,當然是希望能夠兩者兼顧,在人們不會一下子太難企及但有點挑戰性的高度是最理想的。雖然即使是極端前衛或保守的東西也有存在的必要,但對我而言最舒服的樣貌就是如此了。這也是為什麼我這麼喜歡一看再看諾蘭的作品,他對待電影的方式是古典的,用演員是保守的,但他的想法和故事所傳達的意念,卻始終在我的前面一點點,不會太遠,但會讓我想往前。

 

四 華特.惠特曼

p78. 在我們這些最忙碌、最活躍、最急切的人的生活哩,總有那麼幾天或者某些時刻,會猛然意識到自身的堅強和孤立。…而我們的文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試圖逃避這種狀態,但這不是故意的,完全是出於本能。我們組織起來,形成了國家和民族、宗派和團體、家庭和公司,竭力以種種方式讓我們相信自己不是孤獨的;當我們步入愛情和友誼的神祕之地,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拉近關係,以說服自己我們是和諧一致的…但是,當這種願景逐漸淡去,我們開始意識到,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朋友、夥伴、同事之間的友好關係結束了…此刻我們即使活著,還有喘息,也已經逐漸在人海裡化為泡沫。 …我們最終明白了不可能有什麼真實的、自由的、毫無保留的交流。無論我們多麼急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表現自己的氣質,可以肯定的是,總還是會有某種東西被隱藏在黑暗當中,這種東西就是我們不可言傳,不可與其他靈魂混合在一起的本我。

偶爾這樣子的感覺人人都會有,我在賀爾蒙失衡的時候感覺最強烈,真的像人魚化為海中的泡沫一樣,雖然海面上是第一道陽光,這個世界卻該死的慘透了,政客橫行、在我們不關心的地方數萬孩童餓死、千里之外烽火連綿,我們之間如此冷漠,人性如此自私...跟瘋子大嬸一樣,這時還在我身邊晃來晃去的人就慘了。
不過縱觀來看,我到目前為止感受最深的,就是青少年時期的朋友們吧,在這個時期交到的朋友,都是十分珍貴的,對我來說跟家人幾乎沒什麼不同了,但人的感情就是這樣難以捉摸,有時候會覺得想什麼都說吧卻又什麼都說不出來,或許人和人的交流本應如此。

《愛在黎明破曉時》中,席琳說:「我知道那(完美的溝通)是幾乎不可能達成的,但誰在乎呢?真正重要的是(想溝通的)意圖。
(I know,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succeed but who cares really? The answer must be in the attempt.)」

p80惠特曼本人對病態的或者自我意識的表達方式不感興趣;他根本無意證明自己是最優秀的、最高尚的、最偉大的詩人…他只是想打破靈魂與靈魂之間的障礙,讓自我之河掀起波浪,翻滾起伏,洗滌人類腳下的草地。…他向人們喊道:「只要你端出真實的自我,用不著假裝或偽飾,你設法維護的尊嚴終究是你的,無可置疑」這不是善惡問題,也不是中性問題。每個人都有權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自有其理由和道理。這是華特·惠特曼的信條;也許這是一個糟糕的信條,或者醜惡的信條,或者不合禮節的信條,但也沒有人聲稱,這不是一個偉大的信條。

惠特曼探索出一項巨大、富有成果的發現,然而幾乎沒有誰認為這算什麼發現…但確是真實的,這個信條就是靈與肉不可分離的結合。…靈魂的活力及其本身與以物質為基礎的表現力有著密切的關係。那些鑄成靈魂的元素或肉體,我們稱之為生命物質,除了其物質的表現形式外,個性還是生命力在傳遞的過程中顯示的一種現象…其實更可能的是,物質是一種思維功能;而最有可能的是,動物可以任意的對目標分解,根本不會有什麼物質與精神欲望對立的意識;隨著人類的進化,理智與欲望之間的對立和人類的想像力才開始浮現…由此在中世紀形成了禁慾主義的概念。

這就是華特·惠特曼信條的一種粗估類推;也就是說,個體、靈魂與肉體,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群體;真實的生活將會在身體與靈魂的默契中找到。其理由不是有權嘲笑或忽視肉體欲望—即使是最低劣、最卑鄙的欲望,因為每一種欲望,無論是精神欲望還是生理欲望,都是在表達生命本體的某種需求。…較好的辦法是透過靈魂適當的配合,讓肉體欲望高貴起來。

惠特曼站在人類最偉大美好的精神世界的一邊,因為沒有什麼能讓他感到震驚恐懼。它也並沒有把人性看作是塵世中最好的東西,但是人性是他所熟悉的唯一世界;而且人性炙熱的興趣、澎湃的激情、活力四射的飛躍和湧動,毋庸置疑地證明瞭人類與某種燦爛輝煌的事物有所聯繫,任何罪行或災難都不能讓我們喪失這與生俱有的部分。

喀爾文主義認為上帝把它創造的一些生靈發配到世界上,是為了讓他們感受痛苦和滅亡。惠特曼則說,無論你的身體或靈魂出了什麼狀況,都值得你去生活,包括你現在和過去的生活。…人是複雜的生物體,透過身體的需要和欲望、感官的樂趣,及對陌生世界的觀察和領悟,逐漸成形,成為確切的自己,而不是別人。

惠特曼《海流集》:「
鳥啊,或者精靈!(孩子的靈魂說,)
你真的是在向你的伴侶歌唱嗎?或者其實是對我?
因為我,那時還是個孩子,我的舌頭的功能還在睡覺,但現在
我聽見你了,
如今霎時間我明白了我生來是為的什麼,我醒了,
於是有了一千名歌手,一千支歌,比你的更清亮、更高亢也更
憂愁的歌,
一千種悠揚的回聲,已在我心裡活起來,永遠不會沉沒
。」

 

五  魅力

這些村莊卻少了哈斯林德菲格被人忽視的魅力,這種魅力不完全是人類設計出來的,也不僅僅是大自然巧奪天工的結果,它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典範,這種和諧可以讓人在瞬間感受到,產生出異常奇異的效果。

如果你仔細觀察生活,你就能在人性裡看到相同的品質,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是在書上還是在畫裡,你說不清這些品質形成的必要因素是些什麼。這其中似乎沒有什麼奧秘能讓你捕捉得到,可這種奧秘會不時地出現在這裡或那裡,就像隨意颳來的風,它們不是控制,不是獨創,也不是發明;很奇怪的是,它們常常缺乏一種好支配人的特性;但是它們總是具備相同的、使人戀戀不捨的吸引力,讓人渴望去理解它們、擁有它們、為他們服務,並贏得他們的青睞。…人類生活因嫉妒而產生的悲劇,其根源多半就是這些東西。

希臘語中用來表示這種微妙美感的詞是xapic…希臘人高度評價這種美感…這個詞本身在譯成另一種語言時,語義往往會稍微失真,因為任何語言裡的大詞、終極的詞總有一些言外之意的概念,而這些概念不可能精確地用另一種語言的某個詞表達出來。…xapic這個詞在希臘語裡是一個名詞性實詞,其動詞是xaipw,意思是「欣喜」或「高興」。我們把這個詞譯成英語的grace,除了神學的含義外,它的語意非常豐富,意思是指一種天賦的魅力和美,一種在本質上與生俱有的才能,不可能花點心思就能獲取的東西。…但是當我們笨拙地把這個詞譯成英語的grace十,我們便失去了這個詞的根本概念。

人們最初接觸到的福音故事,其精美品質源自這樣一個事實,即所有的一切皆起因於歡喜之心、充實生活真實價值的確定性,與生活當中的醜陋現象鬥爭的決心。…除了最純真的幸福權利之外,不勉強求取任何東西—比如朋友圈裡可以透過互相敬重而獲得快樂,這樣一來個人欲望的犧牲便是世界上最容易最自然的事情,因為這樣的犧牲既能得到最好的回報,也是愛的最高層級。正是這裡存在著原始基督教的力量,…這樣的快樂可以把所有普通的事物,甚至憂傷和苦難,變成金子。而如果一個人能夠享受磨難所帶來的喜悅,他就會走上正途,不會受到傷害。

所以說,史懷哲曾評論(當然是最紳士而溫和地)那些質疑他以基督徒的身分去非洲的宗教專業性的基督徒們:「希望這些人有一天能成為真正的基督徒。」

因此,我所說的魅力不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優雅…我認為魅力就像鮮花,是美好生活態度的一種綻放;它懷著歡迎所有美好的、新鮮的、沒有汙點事物的熱忱;讓你不會一種不贊成的目光或者自以為是的態度去躲避不可愛的、暴力的、貪婪的事物,而是自然的對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東西產生一種羞恥感或者恥辱感。
…聖方濟的禁慾主義是唯一類型的禁慾主義,是依據對美的感覺而實踐的禁慾主義,不存在那種羞怯的、焦慮的算計。…聖方濟覺得,與罪人為伴和與聖人為伴一樣吸引人,道理很簡單,罪人常常也有足夠好的表現意圖和謙卑,而且用不著醜陋的裝出偽善的樣子
在所有的事情中,偽裝最強烈的破壞了均衡感,最大程度地脫離了自然的歡樂。
聖方濟不僅感覺到並接受了人性,識別出拒絕成功的失敗也俱有美感,他的理由是,有意識的失敗能使人知恩圖報,充滿深情,而成功卻常常使人冷酷無情。

真正的成功並不在於選擇一種力量而忽視另一種力量,而是在於一種預期的妥協。即使某個人的頭腦傾向於想像最偉大的希望和目標,它也可能會在比較小而簡單的快樂當中找到力量和慰藉。

這是我認為人年輕時最難克服的障礙,人年輕的時候是很難有平衡感的,也不屑於去平衡。

假如我們對生活的關注,只是迴避和痛恨生活欣然給予我們的樂趣,那麼這就是錯誤的禁慾主義,本質不過是對生活的一種恐懼。但是我們可以確信的是,生活的魅力和美好對我們來說具有某種意義。
…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製造一場悲劇,如果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舒適的安排被打亂…我們的情感也許會變得脆弱。要想成為生活的贏家,那就要做好準備應對各種變化,並且要認識到,假如完美的全盛期行將結束,形成全盛期的力量和我們對這種力量的愛就會爆發出更大的驚奇和榮光。

 

六 落日

隨著夜晚的臨近,白天做的是和說過的話成了不能抹去的事實…。所以夜晚的氣氛更廣袤、更明智一些,因為我們不得不少想自己一些,多想上帝一些。
在黎明的曙光裡,沒有什麼人—即使是上帝—能夠阻止我們把自己的意願施加在身邊的生活上;但是到了晚上,我們開始懷疑,我們能發揮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在《手札情緣》中,諾亞回憶到艾莉總是在傍晚時讀自己寫給她的信,他後來才明白為什麼。或許是在一天即將結束時,更容易以感恩之情想到自己被允許去體驗和感覺吧。

「我唯一的心願就是我還能繼續感覺—這將帶來許多的痛苦和折磨,但能感覺到痛苦至少說明我們還活著。在我的生活中有那麼一兩次,我覺得自己對痛苦失去了感覺…這是我唯一恐懼的事—不是死亡,不是沈默,而是感情和愛的消失。」

我在不久之前,面對自己不喜歡想起的過去(或許是我自己做過的不光彩的事)或不喜歡的人事物,我採用的方式是放下自己對這些事物的感覺。經過幾次練習,就可以幾乎很容易地做到,像斷電一樣,這些事物再也無法讓我有感覺。我覺得自己很聰明,但後來我在一位影響我很大的朋友身上學到,那不是真正的包容,也不是真正的寬恕,無論對自己或我心中的那些事物都是。
事實上,或許大多數的人都是用這種方法來面對自己的痛苦,無論是被父母忽視、覺得自己不夠好還是受虐的經驗,所以我們只好高傲又脆弱、完美主義又自卑。

 一時的自我快樂,根本算不上愛,因為愛就意味著受苦受難—不是雅致的遺憾和豐富的幻想,而是艱苦和無望的痛楚—這才值得稱之為愛。這就像是落日的餘暉,包裹著奔向死亡的閃光,逐漸暗淡和流逝的光線雖然極不情願的的從黝黑的山谷和昏暗的林地離開,然而卻頭也不回地大步向前,越過潮濕的山地和波濤洶湧的海面,勇敢地迎接另一個新的黎明。

情感將現實世界推向更遠的一個點,擺脫掉固定的形狀和顏色,避開這些事物之間確實可見的聯繫,因為這些聯繫一下子變成了一片半透明的布幕,透過這塊布幕,人們能夠瞥見一個更大的、更美的現實。生活的希望、恐懼、規劃、設計還有目的,所有具體問題一下子變成了生活的插曲,而不是結局。

充實生活更深層的奧秘,並不完全意味著快樂…此時此刻的秘密倒不如說是莊嚴的、意義深遠的、嚴肅的、困難的、悲哀的。但這不是那種讓人覺得沈重或壓抑的悲哀—實際上,這種想法馬上會讓人產生希望,比任何事物都要美麗。這其中充滿著安逸、滿足和祥和;它是相當強壯和堅定的,同時也是溫和的。…這樣的情緒裡沒有絲毫輕易的、孩子般的幸福。

我認為這是種見山又是山的境界,只有擁有偉大人格的人才做得到。雖然我用了偉大這個詞,但我也有幸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幾位這樣的長輩,他們都不是人生一帆風順的人,甚至有些過得很辛苦,並不擁有一般人所有的幸福,但他們都對世界有美好的觀點,對人仍有信心。我想他們或許也放棄過再去相信,但最終他們仍讓自己活得像孩子一樣純真,卻又非忘記一切的天真。

我一向認為,最能區分人與人之間不同品質的,就是識別未知事物巨大力量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就能輕鬆愉快的預設目前的狀態,而有些人卻感到沮喪,不抱希望,在任何狀態下都不會展望未來;有些人無論目前身處何種狀態,都百無聊賴;而另外一些人則熱情、痛快地投身於目前的狀態…他們也會悲傷,也會反感,然而卻能超然處之,保持清醒地意識。
所謂理想主義者,那是說在他的靈魂深處肯定有什麼值得他敬畏、崇拜、愛戴的事物。
宗教理想主義者經常犯的錯誤在於,他們認為這種崇拜的感覺只能透過宗教信仰的一些活動才能獲得滿足。

深得我心!曾有一句話說年輕時最重要的事之一是找到一個典範,一個你想跟隨的典範。 

 

 八 村莊

我卻根本不想要那種無憂無慮、漠不關心、野蠻和健康的力量。我想要的是愛的力量和平靜的力量,不必懼怕什麼,不必為什麼事感到困擾。我從不懷疑,所有這些必定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

 

 九 我的校園生活

我在那裡讀了兩年書…我再也不想見到或者聽到關於那裡任何人的消息。…我記得當我最後望著學校…我是多麼欣喜若狂,期待自己重新過上美好的生活。重新獲得自由後,我可以嘲笑學校的昏暗恐怖,但我絲毫沒有感激之情或忠誠之感;雖然我得到了如此多的體貼照顧,我卻只是麻木的接受。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似乎是一個又大、又吵、又蠢的地方。我敏銳、細膩的內在感覺幾乎沒有得到喚醒;這種內在感覺其實是對人性最初的認識,但是我卻不喜歡;我的內心世界仍然是孤獨的、沈默的,尋找著其自身的出路,而且完全沒有意識到我需要與其他人建立起某種關係。

跟我離開高中學校時的感覺八九不離十了,基本上就是這樣。我現在回想起學校,一切都只剩模糊的印象,只留著某些溫暖的光點,是我想念的老師和某些被我記得的時刻。剩餘的已退後到像霧中的風景一樣,而我也沒有興趣再走近。

從那時(離開伊頓公學)起…我都會明白無誤地看待這段經歷—一種不同的思想意識已經形成,這就是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更大的為國效勞的思想之旅,雖然沒有大聲宣傳,卻深深地在心裡紮根,完全消除了我童年時代散漫的個人主義。

 

 十四 魔草和三色堇

我想活著、忍耐、遭受、體驗、愛,而不是去理解。我所需要的是帶著新的樂趣,新的懊悔,新的痛苦,新的損失,去生活,去展示生活,擴大生活,發展生活。

這是我上了大學之後才明白的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不是我從多少書、多少電影裡取得了似懂非懂的不屬於我的思想,試著去理解不屬於我的經驗。而是在生活中慢慢成為我自己,不再評判什麼經驗才是有用或無用的,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或不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y 的頭像
    Lizy

    盆栽日記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