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編自華裔作家 姜峯楠 於2000年星雲獎奪得最佳中篇小說的《妳一生的預言》( Story Of Your Life )。
這部電影當初雷聲極大,但上映之後,就在我的朋友圈默默雨點小去了。
當初我問我的一位朋友為什麼他覺得不好看,他說這部電影感覺就只是故事說的比較不成功的「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
看完之後,我覺得它們其實要講的東西還差蠻多的。
雖然說的都是非線性時間導致的因果相扣,但「星際效應」著重的是在那樣無奈下人必須割捨的小愛,簡單來說只是單純陳述一個感情故事;
而「異星入境」講的卻是極私人的哲學問題:如果你可以知道結局,你還願意開始嗎?
認真比較起來,後者甚至挖掘深度還勝過前者。
雖說題材跟故事都極有哲思,相較於國外一面倒的好評,我的確是覺得這部電影有它可惜之處。
首先是混亂的敘事。
雖說有不少跳接片段,整部電影看下來我只覺得好平順、好沒有起伏,絲毫沒有剪接可以營造出的那種不同時空下相異情緒的衝擊感。沒有衝擊,自然最後答案揭曉也沒有震撼。
舉最常拿來被比較的「星際效應」好了,「星際效應」答案揭曉處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 Cooper 發現自己就是 Murphy 的 Ghost。這裡用的方式是三管齊下,同時敘述在蟲洞中的 Cooper、在房間裡的成年 Murphy 和當年在房間裡的父女,以三種不同的角度相互碰撞;
第二個是 Cooper 離開蟲洞時,發現自己就是 Brand 握的那隻神秘之手。當初是以駕駛座的 Cooper 看過去詭異而充滿防備,這廂 Cooper 終於看見當時 Brand 感動的表情, 完全不同的心情下,平靜而恍若隔世。
相較之下,「異星入境」每一個剪接都淡到不行。我只看到有 Louise 很開心的時候、 Louise 很悲傷的時候、 Louise 很平靜的時候...但這些點跟點之間的關聯究竟是什麼,觀眾為什麼要在乎這些時刻,都沒被好好說清楚。
再來是整體敘述方式沒有什麼創意。
該拍的鏡頭一個不落,四平八穩,目的明確。然後把每個過程的細節講的鉅 細 靡 遺....
Hello!!導演!片名取 "Arrival" 你就真的以為自己在拍科幻片啊!!這故事的重點不是外星人多有壓迫感,要多注重防疫,工作人員多久要休息一次那些毛好嗎!!
可不可以好歹多花時間描述一下角色心情變化,而且不要每次感情戲都是攝影機對著艾美亞當斯特寫就算了!
不然也可以乾脆精簡一點,不要講滿兩小時講到大家睡一片啊!
最後,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部電影對它自己的基本設定還挺隨便的。
號稱語言學家的女主角到底怎麼摸索出七腳族語言規則的部分還真的是一秒跳過,直接接到後面出現圖譜。
「語言會決定人的思考方式和對世界的認知」—沙皮爾-沃爾夫假說
既然都點題了,何不多在這上面給一點時間,起碼提一下小說中有明確寫出的部分,好好告訴觀眾為何學習七腳族的語言會跟女主角後來的決定有關:
「對七腳族來說,『知道』這個字眼,涵義是很獨特的。這不光是因為他們知道未來,所以他們付諸行動造就了後來的歷史事件,更是因為,他們的動機也吻合歷史的最終目標。
他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要創造未來,讓他們所知道的未來成為事實。」
「當你從頭到尾觀察整個事件,你就會發現事件有一個目標必須達成…你必須知道事件的起點和最終結果,才能達成這個目標。也就是說,你必須知道事件的結果,整個事件才會開始。 」
而且如果最後直接接觸就可以讓女主角秒懂,那前面花那麼多時間似乎有點諷刺,
通片主軸說語言很重要,最後解決爭端的方法卻讓人覺得語言好像根本不重要,只要可以心電感應跟天眼通就好。
後來想想,硬要探討起來,其實語言學在這個故事中不過是作為非線性時間觀的敘述載體,也就是說其實根本不是故事的重點。
所以像「語言是文明的基礎。它是把眾人團結起來的黏著劑。也是衝突中使用的第一個武器。」這句話就不如「你在用七腳族的語言做夢嗎?」「語言會決定人的思考方式和對世界的認知」等話來的值得強調。問題是整部電影給予兩方是不上不下的比重,未免有拿捏失準之嫌。
當然整部片最可圈可點除了演員、音樂音效、攝影,重要的是強大的美術設計。
鞏固了太空船、七腳族、文字三大元素整體簡約、典雅的調性,還成功讓小說中謎裡霧裡所謂「非線性語言」具象化。
原著小說真的很短,不到100頁。使用女主角第一人稱視角,對尚不存在的女兒囈語著她的一生。
以下摘錄自 Ryan / 小凱的部落格 電影感想和讀後心得《Arrival / 異星入境 / 妳一生的預言》— 未來一定會來,好好把握現在 有關小說和電影的差異的部分。
為尊重原作者,只取文中四點簡介,欲知詳細內容請移步上方連結。
關於外星人:小說裡並未說明七腳族的來意,以及離開的原因,可是有跟人類交換過禮物
一觸即發的戰爭:小說裡各國一起研究七腳族語言;電影中不少人對七腳族懷抱敵意
Louise 的決定:小說裡的 Louise 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電影中 Louise 多了猶豫和抉擇的過程
女兒的死因:小說裡女兒活到二十五歲,於登山時喪生;電影中是很小的時候就去世
原著《你一生的預言》言情程度其實遠勝科幻部分,整體來說我覺得電影劇本是比小說完成度更高的。
尤其是 Louise 決定的過程 ( 雖然我覺得電影又很神奇的沒有多著墨這點,女主角僅簡單的問 Ian 如果是他會怎麼做 ),改成猶豫要比原本的坦然更好(當初看小書看到結局就是覺得這麼坦然情緒好像接不上)。
「預知未來和自由意志,這兩者也是無法並存的。
從前,我能夠自由選擇,所以我就不可能預知未來。
但現在已經反過來了,現在,我已經能夠預先看到未來,所我絕不可能做出任何會跟未來相牴觸的事,包括告訴別人我所知道的未來。」
我覺得這句話見仁見智,應該是說 Louise 看見的未來是她女兒進入她的生命,這當然完全不同。但假如是 莎拉康納 看到天網要毀滅人類,她不做出跟未來相牴觸的事就說不太過去了。
再者,這還沒有探討到「平行時空」和「自由意志是否可以凌駕命運」的問題。
我是不認為未來只有一個,甚至相信未來是可以被改寫的人,也就是 not one and not certain。因此這句話乍看很浪漫,我是不太認同。
電影中沒有出現這段話,而是以 Ian的「我不知道,也許會更常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記得以前我經常抬頭仰望星空,看到忘了時間。妳知道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什麼嗎?並不是看到那些星星,而是看見妳。」來取代 ( 那時我心裡在想:什麼!?你問題不好好回答突然插播告什麼白啊!?) 。小說中男主角幾乎沒有戲份,這也算是電影很大且很成功的一個改動。
相較大部分的改寫都不錯,反過來說,我就覺得電影把女兒設定成絕症有點太精準了。
等於是直接把這個寬廣的哲學問題縮死到以「不可改變的結局」(基因)作為基礎。
原著以山難,而且不是小孩,是一個年輕女人的山難(自主)做為 Hannah 的結局。更為無奈,也點醒讀者 Hannah 是一個獨立的人。
Louise 選擇的不只是一個被寫好的結局,更是選擇讓自己的生命跟另一個自由意志緊密相連。
也就是重點不是 Louise 能不能接受這樣的結局,而是她能不能接受 Hannah 可能走向那樣的結局,但仍選擇去愛她。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想到我剛看完「星際效應」時的心得:
「神的大智慧和大愛似乎是困境中人人渴求。事實上,最後沒有一個人能靠近它。
老Brand博士欺瞞世人,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女兒;Dr. Mann 受不了面對死亡的驚恐,最終釀成大錯;Brand 一開始拒絕 Dr. Mann 的星球,只因為想重見自己的愛人;Cooper 每一個決定,無不是為了想早點回到地球陪伴孩子。
但最終,我們的小愛,共同成就了人類的大愛。
我後來才明白,生命的大智慧和大愛凡人是消受不起的。所謂恩典的真面目,於渺小如浮游的我們看去必是瑰麗可怖。」
如果我是 Louise,能穿過重重迷霧,以平和的目光看待真相嗎?仍能在知道生命的真面目後仍然去愛、去擁抱所有的片刻?
「許多年以後,我會失去妳爸爸,也會失去妳。
從此刻起,未來的一生,唯一能夠永遠陪伴我的,只有七腳族的語言。
所以,我全神貫注,努力記住所有的細節。」
推薦閱讀:《異星入境》的外星語言是怎麼回事?
音樂真的很好聽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