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xresdefault.jpg


這是人類史上一個相當偉大的故事,也是我人生中聽過最令人焦慮的一個事件。
總共有 40 萬人的英國軍隊,被困在敦克爾克海灘上,只要越過背後 26 英哩的大海他們就可以回家,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敵軍正在逼近,而他們只能在投降與被消滅中做出選擇,我認為這是相當特別且具有懸念的狀況,也是我對於電影如此有興趣的原因。

                                                                                                                                                                        — 克里斯多夫諾蘭

 

 

 

推薦影片:【電影冷知識】《敦克爾克大行動》 -歷史故事補給包! | XXY

 

Aquar.IMAX.Dunkirk-1498834704.jpg

先說到它的攝影跟音樂。
對我來說近乎滿分!單為這兩點我就絕對會再進場二刷!


 

Christopher-Nolan-Dunkirk-2-1200x520.jpg

接下來說到它的故事性不明確這點。

諾蘭訪談時自己說過:
(劇本)大概只有片長的一半,總共 76 頁,是非常短的劇本。
我想要透過影像來說故事,這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就很像是一部規模更大的電影中的第三幕,
這幾年來也有不少電影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像是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的《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的《地心引力》(Gravity),處理的方式就是讓觀眾看到人物對事件的應對。

這對許多人來說有點憾恨之處,對我來說反而是不可多得的優點。
一流的攝影和配樂,的確成功使這部電影達到精簡語言,改而用影像來說故事的目標;
而透過他改造時間軸的長處,我也感受到那種突破螢幕之外的故事張力,彷彿在這些小人物的視角之外有一個更宏觀的故事。
這些都十分可喜可賀,達到了他個人過往風格的全面改造。

不僅敘事方式做出大幅度突破,場面和運鏡都可看出他堅持不取巧,實打實的誠意 ( 雖然他自己剪輯花招是蠻多的 )。
所以我還是覺得能得以欣賞到這部電影是我做為觀眾的福氣。


但問題不在它的故事性不明確。
是在於它被說得非常不好。

 英雄式的角色在此片屢見不鮮:

例如這位

Dunkirk-Mr-Dawson.jpg


這位

dunkirk_1.jpg


還有這位

kenneth-branagh-in-dunkirk-png.jpeg

陸海空三個時間軸,一人負責一個故事線,一個不落,聖光點好點滿。
樣板角色一個就夠多了,這部電影一次來三個,看得我啞然無語。

船長 Mr. Dawson 的部分,光是他為什麼要不接受海軍徵召自行出海的動機設定,就其心可議,有意為之後的英雄光環鋪路。
之後帶出他兒子也是空軍戰死的背景。這點本來有非常多矛盾可以著墨,但處理方法讓人覺得不僅沒有增加角色厚度,還往他身上多打了一些板釘,成了全劇最硬樣板人物。

Tom Hardy 的部分,兩位隊友分別早早退出戰場,就他一個人油快用完還射下好幾架敵機,屢次救援成功...
起碼讓他們來個通力合作吧,起碼讓其他人有幫忙的機會吧,起碼多派幾架飛機好讓人相信空軍是個單位不是一個人吧。都沒有,導演選擇光環加大不加價。
最後他為了奮力一搏,迫降在德軍領域,光榮犧牲,Perfect!

Commander Bolton 可說是這三人中我最喜歡的,再怎麼說他背負著三線中最沉重的那一環,凡間厚度還是有的。
他最後那句:「我要留下來幫法國人。」也是整部電影少數台詞有打動我的地方。終於有人想到法國人了!
但即便如此,分配給他的爛台詞還是不少,例如「家,不是看的到就能回的去的。」...


 戰爭片的人性橋段,在這部片也被嚴重稀釋。
某方面是感情戲本來就不是諾蘭的強項,加上劇情跟台詞在這次被他有意忽略,這個硬傷就凸顯出來了。

 例如:George 之死

cillian-murphy-tom-glynn-carney.jpg

這段故事可說諾蘭完全靠 Cillian Murphy 撐起來。

一個有創傷症候群的士兵,出現在船上對別人造成的精神壓力,那份壓力膨脹直至爆炸,導致一個無辜年輕人的死亡。照理說要有很多不可承受之重。但從頭到尾,我都沒感受到那股陰暗的氣息。

這個故事裡牽涉的兩個主要角色:士兵和小夥子,兩方的心路歷程都被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
我不知道士兵是如何冷靜下來的,也不知道他究竟最後知不知道那個人已經死了;我不知道小夥子是怎麼決定對他說謊,也不知道他把朋友的故事交給報社是懷抱著怎麼樣的心情。

劇情拒絕往「一個人不是如他所願為國家光榮犧牲,而是被自己想救的人意外殺死」的黑暗深處挖掘,反而以船長 Mr. Dawson 一句:「他或許再也不會是以前的他了」打算一筆開脫,並用—George 會以美好的樣子為後人所懷念—這種結論來試圖說服自己,實在不負責任。
拴上門閂等小動作和演員的賣力,並不足以挽救它的膚淺。


 例如:法國士兵之死

AP-harry-styles-dunkirk-jt-170709_12x5_1600.jpg

這部電影提到法軍之處寥寥可數。只有開頭不讓法軍上船,結尾 Commander 決定留下來幫助法軍 ( 其實根本是法軍幫他們... ),還有中間回馬槍的法國士兵現身。
( 話說 IMDB 上疑似把法國士兵跟 Gibson 的飾演者放反了... )

這個情節安排構想是不錯。
從 Tommy 在沙灘上看到法國士兵偷拿死掉英軍的裝備開始,兩人一路沉默以對卻極有默契,法國士兵幫助一大堆英軍脫困,最後血淋淋扒開這個謊言。怎麼想都覺得富有可深掘的元素。

但提出質疑的士兵一句「這是恐懼、這是貪婪,戰爭把我們的本性引出來。」...我當場立刻 
我說大導啊,以後還是不要太鐵齒,劇本還是很重要的。
整個故事真的是一句台詞就可以再見了。

而他死的不明不白這件事也讓我覺得很遺憾。Tommy 中間在逃很忙,最後可以想到這個人一下吧。雖說要體現輕若鴻毛,還是可以給個有點重量的情緒啊。

ps. 我本來還想說若他真是德國士兵,這個走向也挺帶種的,會很佩服。最後果真只是個法國人而已。


 例如:對家鄉的負疚感

hqdefault.jpg

家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它在士兵眼中不斷變化、充滿矛盾的意象理應做為電影的情緒核心。
軍人既渴望家又自覺無顏面對父老的心情,應該是從一開始就要被提出的問題,卻留到整部電影都快結束了才被拿出來討論。

"Home" 只有在過程中為幾句台詞鬆散提到,收尾也很簡單的三言兩語就帶過:瞎眼老人→報紙→群眾迎接
前後大概不到10分鐘...

應該要是用力最猛之處,卻是鋪陳最草率之處。
 

 

screen-shot-2017-05-05-at-12-40-00-pm1.png

整體來說我是喜歡「敦克爾克」的。作為美麗的藝術品,它無疑是上乘之作。

但作為思想的載體,我覺得它不是我會推薦給其他人的作品。
原因並非它真有什麼大缺點,只是我非常不喜歡在戰爭題材上採用英雄主義的角度描寫。
它的英雄光環、勝負理念,無一處不打反戰思想響亮一巴掌,徒增觀眾沒有必要的民族情緒。

對每一個自己丟出來的人性議題高舉輕放,個個優雅乾淨到彷彿在走秀的演員,以及完全不見任何血腥的場景,都再再說明它選擇了一個最聰明的說法,卻不是一個誠實的說法。
既標榜非以娛樂為導向,而是以真實、情感為重,就更應該為自己的定位負點責任,不要淪為宣教片聲光秀。

反敗為勝、光榮撤退、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救援,無一不是贏家的乘勝追擊。
「敦克爾克」高舉著大時代中人人渴望安穩歸鄉的大旗,實則只是以退為進,故作謙虛說了一個有關勝利的故事。
直至電影結束,它口中所謂家鄉、和解、人性,都還是跟一開始螢幕上隔著海峽望去一樣蒼白渺遠。

 

電影「青春誓言」裡,Vera Brittain 面對一戰過後群情激憤的民眾說:
「因為我們相信那是對的事,那是榮譽的事。
我現在站在這裡問你們,
它是嗎。」

所以,不要再有取巧。
不要再提膠捲攝影、磅礡配樂、出色的剪輯和演員。
只要回答我,
它真的是嗎?

bodies-dunkirk.jpg

 

 

 私人推薦相關題材電影:青春誓言 ( Testament of Youth )
                                             拆彈少年 ( Land of mine )
                                             他們的美好時光 ( Their finest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