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235118308c52000.jpeg

我自學走鋼索表演,從沒想過要征服宇宙,而是夢想著成為征服美妙高度的詩人。

 

喬瑟夫高登李維 前幾年主演了一部評價甚好的電影《走鋼索的人》( The Walk )。

我沒有看那部電影,而是去找了我放很久一直沒看的本尊紀錄片《偷天鋼索人》。
 


雖然嚴格說起來是有點驚悚而沉重的主題,紀錄片拍的卻如詩如畫,眾人回憶當年的言談間,充分體現了法國人浪漫到骨頭縫裡的性格( ="=a...)。
後來一查原來紀錄片的導演
 James Marsh 還是一位英國人,正是 霍金 傳記片《愛的萬物論》( Theory of Everything ) 的導演,看來他這份能把一個故事說得流暢動人的才華從以前就是十分傑出。

除了完整記錄 Philippe Petit 於 1971年 巴黎聖母院,1973年 雪梨大橋,以及最後在 1974年 於 美國雙子星大樓 的驚人演出,本片還採訪了當年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包括 Philippe 當年的女友 Annie。
因此,看這部紀錄片還有個有趣之處,那就是:由於團隊中有法國人也有美國人,可以強烈看出兩個民族在描述同一件事情上抱持截然不同的眼光。

沒完沒了的為什麼為什麼,我覺得這就是美國佬的特質,喜歡提問。我創造了如此偉大的奇蹟,結果他們只是很現實的問為什麼,而美妙之處就在於我沒有原因。」
 

full_pp-sjd-outside-crossing-jpeg.jpg

MV5BMmIzNTA0M2MtZWQ3Yy00YzllLTgxMzktZmZjOWJkNGYwOTUxXkEyXkFqcGdeQXVyMjUyNDk2ODc@._V1_.jpg

manonwire_2.jpg


在看的過程當中除了讚嘆於 Philippe 的表演出神入化外,還有個非常清晰的想法Philippe 真的要感謝他有這群朋友和 Annie。
因為他們每個人不可思議的付出,眾人才能共同成就這前無古人,想來後也難有來者的奇蹟。

tumblr_niyby4agQP1qi9l1jo1_500.png 

「我從沒見過這麼集中的注意力,直到現在也沒有,他的臉成了一張沒有了年齡的面具,他成了斯芬克斯,這很奇妙。
他優雅而沉著的走鋼索,甚至閉著眼睛...
原來他告訴我的,都是真的...」


紀錄片最後,Philippe 性格中孩子氣和自私的那一面終於不能掩藏的暴露出來,他在世俗中的關係也漸漸走向沉寂。

但無論他做為人是否不夠慷慨,是否不夠圓滿,他所成就的的確是一件件劃時代的藝術品,帶領人類領略那觸及天際,輕輕劃過死亡邊緣所帶來的永恆感。

如此莊嚴,
又如此天真、純粹。

wtc-22_p.jpg

 

後記於2020/06/20:

去年走朝聖之路時,有了一番對「浪漫」的全新見解。

後來有一天我想到,我所看重親近信任的那些人格,最主要的成分或許可以說就是這種浪漫的「義」,也就是為了情感能夠不計成本。
套句 陳沖 的話,就是「無用的激情」。

68591512_2758174544195990_6484604742340182016_n.jpg

[浪漫]記於2019/08

浪漫這等事,各國皆有。我此前只去過巴黎,羅浮宮凡爾賽宮老佛爺LV等等,覺得不大合,因此實在對法國沒有特殊的憧憬。

此次為了拿到朝聖護照,短暫路過了小鎮Bayonne,這才感受到各國浪漫得了浪漫之形,唯法國的確是真正得了浪漫其神。
與其說那是一點情啊愛的事,不如說是關於懷抱無意義去生活,偏偏他們這種無意義還能無意義的別出心裁,的確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


陳沖 於十三邀的訪談

 

後記於07/07:

我建議你們不要盡想著有用,而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這個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經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邏輯都是循著用途連接和推動,那些邊緣的次要的性質從因果鏈上碎裂下來,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來是瀰漫的氤氳般的形狀,質地也具有彈性,如今越來越被過濾乾淨,因而變得光滑、堅硬,並且單一

 
... 其次,我希望你們不要過於追求效率,效率總是以目的論的,事實上,我們都是處在過程中,這大約可說是生活的本質,只是這過程越來越被劃分成細小短促的目的,偷竊了我們對未來的觀念。... 在效率至上的社會裡,過程被輕視成為一種累贅,它核計為成本,然後被壓縮甚至消除,為演算的方便考慮,它概括為符號,在這人工模擬的系統里,我們如何認識存在的實質性呢?假定說我們可以放棄認識的權利和義務,我們又如何去確定我們的目的?王安憶《2012年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畢業致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