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rrespondencia.jpg


中文片名翻作「愛情天文學」。事實上,英文的“Correspondence”意味著「通訊」。( 不過它是義大利電影,所以原片名嚴格說起來是義大利文的"La Corrispondenza" :p )

所以,不是愛情,也不是天文學—

跨越生死、光年之外的溝通渴望。

這,才是這部電影的核心命題

 

 Ennio Moricone整部電影的配樂都很美。這首是開場那首,叫做"Una Stella, Miliardi Di Stelle",義大利文的「一顆明星,億顆明星」




雖然這不是懸疑片也沒什麼複雜劇情,但我很慶幸自己是在一張白紙下的狀態去看,最好是跟女主角Amy一樣無知一樣不明所以,才能觸及那種一步步走向內心宇宙的感受。
(所以如果有人不想被劇透就不要往下拉了)

 

la-corrisp.jpg


男女主角不僅是忘年戀,還是師生戀、不倫戀。這對戀人的年齡差距、身分鴻溝和天文學背景,都無形中加深了整部電影中那種只可遠觀的孤寂感,是非常恰當的設定。

第一次看的時候,不了解為什麼男女主角道別的鏡頭,一直不對焦在女主角臉上。後來再看一次,才體會出他們內心的距離。對男主角來說愛人即將成為一個影子,但他選擇隱忍那個說不出口的傷痛。
 

1.PNG

2.PNG

 

片頭在飯店走廊的credit片段是一段很美的橋段,長長走廊如同宇宙星河一樣,錯落四散若隱若現的名字就是星子,配上Ennio Moricone寧靜的音樂,可以好好放空品嘗這段,是很細膩的。
 

3.PNG

       

Ed ( Jeremy Irons ) 來到Amy ( Olga Kurylenko ) 的房門口,卻沒有進去。他走到廣場後,跟在窗簾後的Amy四目相接,Amy對他快樂地揮手,他卻很快地閃進車裡。Jeremy Irons這段飯店的場景演技真的很好。

Amy在房間很快就發現Ed留了一個星星的項鍊給她,Ed來電說:「讓妳可以少發現一個」,對應了他們離別前Amy說他是「充滿了未知星辰的宇宙,讓我永不厭倦探索」。
Amy笑著回答”How on earth did you know we’d talk about stars ! ”( 這句話寫的太妙了,不忍心把它翻成中文XD ) 。

 

       

後來Amy的考試上,Ed猜對了Amy的考試題目。他笑著說他不相信這只是”a luck strike”,Amy戲謔地說:「我想是個共時性 ( Synchronicity ) 集合體的概念吧。」
這個概念後來在電影中不斷地被表達,也就是Ed那些如同魔術一般的信件和影片。我想過分誇張的巧合可能是另一個大家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但其實這裡早就說得很明白了。

 

所謂的「共時性」,是由榮格在1930年首次提出

他發現在其一生中,發生相當多「有意義的巧合」,用「巧合」來解釋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他寫道:「眾多事情難以預料地湊合在一起,使得視概率為一決定性的因素之觀點,很難成立」,於是他試圖描述這種心理狀態與客觀事件間的非因果關係 ( 註1 ) 。

經過多年研究,1952年榮格在《論共時性(On Synchronicity)》中詳細定義其概念: 「正如字源學所示,這個語彙與「時間」有關,說得更確切些,與同時呈現(simultaneity)的性質有關。
如果不用『同時呈現』此一詞語,我們也可以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事件有意義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此種概念顯示的絕不只是概率的問題。」
他使用”synchronicity”這個字,包括三個範疇:1.產生於現在,內心事情與外界事情同時發生,例如實際事情與夢中事情相似。( 片中Amy母親的夢,雖然沒有說得很清楚,但應該是有相當的暗示性 ) ;2.擴大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而找到更廣大的意義;3.人在內心尋找意義,如預言等等

那麼,什麼樣的事件可以稱為「共時性事件」呢? 榮格認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下,心境及與之相符合的外在事件(多少是同時發生的),兩者相互巧合,但巧合的外在事件是在觀察者知覺的領域之外發生,而且只能在事後驗證。另一種情況下,心境以及與之雖相符合、但卻尚未存在的未來事件相互巧合,這種事件隔著一段時間的距離,而且同樣地也只能在事後驗證。 

他並認為共時性並不局限於心理的領域,可以從「心靈母體內部」「我們的外在世界」,甚或同時從這兩方面跨越進入意識狀態。當兩者同時發生時便稱為「共時性現象」。各種事件以有意義的方式聯繫起來,即內心與外部世界、無形與有形、精神與物質世界之間的活動。而這種結合只有在沒有自我意識介入的時刻才能發生。這些比率或大或小的同時性活動,發生在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正如夢一樣,如果不注意識別它們,它們就仍然是無意義的。榮格強調「共時性事件與觀察者的心境很有關係,這種事件往往在觀察者對其觀察物件有一種強烈的參與情感時發生。客觀的諸事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觀察者主觀的心理狀態間,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關係」。

榮格在發展他的共時性概念時,把它與現代理論物理學:「因果性和預測在微觀物理世界中已不再真確」連接起來。他說:「在微觀物理學和深層心理學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背景。我從肯定方面將它視為一種來自終極的非因果性、來自質子新生的創造性行為」。
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他的著作《物理學之道(The Tao of Physics)》中談到這一點,並論證:「在現代物理學和東方神仙主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似性。理論物理學的發現揭示了宇宙是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是相互聯繫的元素所組成的動力網。這正是佛教與道教哲學的根本思想。
榮格認為共時性事件旨在「一切存在形式之間的深刻和諧」。因此,一旦體驗到這種和諧,它就變成一種巨大的力量,給予個人一種超越時空的意識。「集體無意識」對應於「無極」,也就是完全未分化的狀態,在這一狀態中,時間與空間尚未出現;而「個體無意識」則對應於陰,「個體意識」則對應於「陽」;無意識和意識合而為太極。而榮格所說的人的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同一性,與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沒有任何區別。

從分析心理學角度出發,榮格把共時性與自己的「原型概念」聯繫起來。他認為「原型」可以在一個人內心中獲得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它也可以在外部世界中獲得物理的表現。當原型被啟動,它就呈現出一個心理活動的方面,並出現在一個共時性事件中。或許可以認為,當物質和心靈二者契合於一個共時性事件中時,就意味著原型進行了一次自我實現。 


Ed死後那些情節,包括那隻狗、老鷹和那片葉子,對於Amy而言就是她捨不得逃脫共時性事件。她的思念確實替她創造了一個真實的宇宙
 

10.PNG

       

接下來Ed提到他在研討會上的題目:「弦論」—"The String Theory, literally illusion or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誠如Ed所註解,「弦論」是目前物理界期望可以一統所有宇宙現象的理論。

整個宇宙實際上是一團擴張中泡泡裡的泡泡,每層泡泡擁有自己的物理定律,其中僅有極少數的泡泡,適合像星系和生命等複雜結構的形成。哪一個穩定真空能描述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為什麼自然選擇了這個真空,而不是其他的?所有其他的解是否被貶抑成只是數學上的可能性,而永遠無法成真呢?假如弦論是正確的,那將代表民主的終極失敗:聚集了這麼多種可能的世界,卻僅將真實的殊榮賜給了這許多成員的其中之一。相對於把地景簡化成單一選定的真空,我們基於兩項重要的想法,在2000年提出了一個非常不同的描述。首先,世界並不需要緊守著一個小維度的組態,因為有一個極少發生的量子程序,允許小維度從一個組態跳到另一個。其次,做為弦論的一部份,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暗示了宇宙可迅速成長,使得不同的組態可以並列共存於不同的次宇宙裡;而且每個組態雖然都夠大,卻察覺不到另有別的組態存在。如此一來,就可消除為何我們所處的真空是唯一存在的困惑。」( 摘自《科學人》)。


所以Amy才回答:「平行宇宙」。


在弦理論中,完整描述宇宙需要11個維度才夠,”Eleven Eds and eleven Amys”。戀人們立刻聯想到從這樣的理論中能看見彼此永恆的可能性:送來鑰匙的明信片上是十位Amy的簽名;捎來愛的簡訊最後署名「一位和其他十位Ed」…。Amy世界中原本充滿情趣的玩笑話,在Ed真的離開這個世界之後,成為連結的救生索 — 必須讓其他平行世界的我們都同意,如果你想讓我留下或離開。
下面這個影片是在講解11維宇宙 ( 我只看得懂七維,剩下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

 

       

Amy憤而斷絕聯絡後,用盡所有辦法都找不回Ed:「我親愛的魔術師,當你在寫你的那些信錄製那些視頻的時候,你已知道用不論用哪種的方式,我會收到並看到它們。此刻,我終於明白你將再也不會收到我的回覆。


「由於光速以及和地球相隔數十億太陽系的距離,我們將持續地看到恆星,即使它們早就不存在了。事實上,恰恰是它們災難性的結束,向我們昭示了它們的存在……科學家正在做的,即是與早已不存在的存在對話。」Amy只能接收他替她安排的訊息,但她仍有成長,仍有領悟,甚至感到安慰。「我就在這裡,只是我碰不到你。」Ed在錄像裡說。


所以對Amy而言哪種真實更有意義? 是Ed的死,還是Ed給她的愛確實留在了她的世界裡? 


最後她在自己這方面做出了選擇:「我也想念你,但至少現在有少一些了,部分是因為我決定開始回覆你的每則訊息我有信心,以不論哪種方式,你會收到我的訊息(correspondence)。」
當她準備好開始自己發出訊息,那本身就是解脫。通訊的意義,是否只存在我的宇宙裡? 還是我要停止尋找答案,相信我的思念可以跨越一切,不論我是否只是在試著治療我自己。

 

11.PNG

 

即使是超新星也不能擺脫的虛無的結局,Ed很清楚那也將是自己的終點:「恐怕,我親愛的,我將再也想不出任何方法來留在妳的身邊。」「但把恐懼和痛苦都歸咎於虛無是不公平的。人類的智慧永遠不會了解無窮,甚至真正了解愛,所以我不希望妳傷心。


宇宙的的無窮無盡,它的多重分身,禁得起我們一再犯錯,一再去愛,一再去傷心。所以不要害怕死亡,那是我們窺測奧秘的方式。
事實上,正是Ed的死,引領他對Amy的愛觸及永恆。
他留下的訊息留在Amy的宇宙裡,Amy與之不斷對話對話再對話,創造出她世界更豐富的樣貌。

 

12.PNG

 

我試著想出一個結論,但我只想到…我愛妳…我愛妳…我愛妳…


光年之外的通訊,要跨越的是生死,甚至可能存在的平行宇宙。我不會停止相信我的思念可以跨越所有維度去到你那裡,但無論如何,
你死後的愛對我而言,的確跟生前一樣真實,
永遠會是我宇宙的一部分。

 

Ennio Moricone幕後的音樂工作。感謝每位為這部電影付出的音樂家,你們的成就是美麗的。
 

       


最後必須平反一下:我覺得女主角演的超級好。這部片幾乎是她兩小時的獨角戲,她所有沉醉愛河、不安、驚慌、傷心欲絕的情緒都轉折的很道位。 
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遺落戰境」 ( Oblivion ),驚豔於她那種不是完全脫俗反而有點深沉的靈氣。

5.PNG

6.PNG

7.PNG

8.PNG


完全被她上面這個表情打動。那幕是她剛確認Ed真的已經死了,甚至也沒有墳地可以憑弔的時候,一個人無助地坐在墓園裡,這時候手機響了,Ed的簡訊來了。憂傷又彷彿看到愛人活生生的樣子。

Amy這個角色有她原來的傷痛。Ed對Amy的暱稱”Kamikaze”,是「神風特攻隊」的意思,在中文版翻作「神風女郎」,形容Amy沉浸在拍攝動作特技這種工作中。
她一遍又一遍把自己丟入虛無中,去體驗那種死亡的感受,她發狠的逼迫自己,所以在塑像那幕她的啜泣才能深深打動觀眾。徹底地待在那裡,待在父親跟愛人都去了的地方,比起自殘更難忍受。

 

la-corrispondenza-tornatore.jpg

 

電影中出現兩次藝術表演,兩個我都很喜歡,都有種很寧靜對話的感覺。
 

4.PNG

9.PNG

 

註1: 所謂「因果關係」,是我們平常的思維定式,說明一件事的發生是有原因有結果的,更簡單的說是描述了事件的前後聯繫。而榮格提出的共時性原則卻是無因無果,是一種平行關係
以一般心理學角度來看,「共時性」在榮格的概念中是一個最難以捉摸的概念,其中包含著某種並非意外的或然性因素,事件之間的聯繫不是因果律,而是另一種榮格稱之為「非因果性聯繫」的原則(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其決定性因素是意義,是來自個人的主觀經驗:「『非因果關係的有序狀態』這種模式是經常存在並有規律地出現的;而「同步事件」則是『即時的創造行為,是一種存在於一切永恆中、不時重複其自身的、而且不可從任何已知先例中推論出來的模式的持續創造。
共時性概念的提出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很大的批評。但必須指出:其一,共時性現象很早就給榮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卻是在多年之後才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這可以證明他對此理論所持的態度是極其謹慎的;其二,榮格深信「人類自我或曰人類靈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法則」,這一信念使得他相信非因果性原則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而就方法論,榮格是一個地道的經驗主義者,把理論看作是說明事實或經驗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果一種已有理論不能對事實給予可信的解釋,他就會試圖尋找新的可信的理論。可以說,只有當我們把他定位於一位「開通的經驗主義者」時,我們才會找到理解他之探索的鑰匙。 

**文中所有關於「共時性」的部分節錄自百度百科

 

後記於04/10:C.S 路易斯於《卿卿如晤》中寫道:

『孤獨進入孤獨』,她說死亡的感覺就是這樣。是啊,怎麼可能是別的樣子呢?把我們聚在一起的,正是時間、空間和肉身。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線路,我們才得以溝通。

「我幾乎無時無刻不想著她...但把這些真實的點滴剪裁和薈集起來的,卻是我自己的思維。她死後不到一個月,我已經感到有種東西開始潛滋暗長,開始把我思念的妻一點點地變成一個越來越虛幻的女子—當然,這虛幻是建立在真實之上的虛幻...但是,難道這編織而成的真實,就不會日益變成我自己的假想嗎?更可怕的是,如果這種變化還是必然的呢?現在,沒有什麼事實可以查核真偽...

『她將永遠活在我的記憶中。』多麼可悲的一句諱言!活?妻最不願意的就是這樣活著。你以為像古埃及人那樣,在死人身上抹上香料,就能長久保持他們不腐爛?他們的確已經去了,難道我們沒辦法接受這一事實嗎?人死了剩下什麼呢?一具屍骨、一縷回憶、一襲幽魂(有些故事這麼說)—這些盡是嘲弄和嚇人的說法。總之,是拚出死這個字的另外三種方式。我愛的是妻本人;這句話說來卻好像我愛的是記憶中的她—我自己心中的一幀影像。這有點近乎亂倫。」

墳墓和影像一樣,都是超乎想像之物的象徵,都是我們與無法挽留之物之間的牽連。

「此時此刻。她在何處何方?然而,現在的妻若非肉身...那麼,她就根本不存在於任何地方。再說,『此時此刻』原指生者的時間線裡的一個年日或一個點...現在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果死者不是活在時間裡,或者不是活在我們界定的時間裡,當我們談到他們,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有任何明顯的區別嗎?

 

後記於05/29:
雖然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但過去對於Ed在結尾說的話:「我犯的錯是沒有更早遇見妳」,我是一直覺得編劇用藥有點過猛。
我無法想像有人會覺得自己遇到了悲慘的事是因為沒有更早遇見另一個人。

但之前讀到《恩寵與勇氣》時,裡面有一段是崔雅寫下她覺得為什麼她會得到乳癌。

111.jpg

我看到這段時覺得非常驚訝,原來那可以是非常真實的反應。
這讓這個電影的結尾在我心中有了不同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