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說真的我原本以為這會是部大雷片,昨天隨意拿起來看後發現其實很好看,導演、配音、音樂、特效都一流。
要說硬傷就是狼王Akela跟巨蟒Kaa的戲分少的有點驚人,讓你幾乎不會覺得那算是一個角色。然後沒什麼矛盾情感,很明顯定位是給小朋友看的。


故事就是很簡單的王子復仇記跨物種叢林版,棕熊Baloo出現 ( 男主角冒險旅途必備的快樂好夥伴橋段 ) 的時候,我甚至心想:「!!!這我看過了! 喔不對那是獅子王...-.-」。

但是氣氛掌握很好,特效音樂栩栩如生,整部片瑕不掩瑜,是一段值得踏上的旅程。

the-jungle-book-2016-review-937116-1.jpg

我喜歡的幾首音樂~

 Wolves: Law of the Jungle
 Water Truce
 The Rains return ( 真的很愛這首 )
 Elephant theme

擷取2.PNG

        

         毛克利的故事是《叢林奇談》七篇故事中的其中一篇—《森林王子》。我反應慢的誇張,只知道聽過毛克利,但一直到最後出現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小時候讓我掉過眼淚的故事書 ! 


實在太愛電影最後變成書的橋段了,出現 " The Jungle Book " 幾個字時,反應過來的瞬間眼淚幾乎掉下來。瞬間彷彿中間不曾經過任何流年似的,我又是那個10歲的孩子。嗨!老朋友! 
記得孩子時深受其中詭譎氤氳的氣氛吸引,最後毛克利與他的朋友們告別返回人類社會時,我心底也跟著隱隱有種悲傷的感覺,抹不去也無法癒合,總覺得我們為了走入文明似乎拋棄了一些我們若拋棄了會覺得永遠傷心的東西

擷取3.PNG

       
        故事作者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 ) 雖然是英國人,卻是出生成長於印度孟買,寫此書的靈感也跟他聽聞過的印度叢林傳說有關。他最初的作品封面甚至都會放上一個印度左向萬十字章的符號,後來為了不要跟納粹右向的萬十字章混淆才拿掉。他於1907年 (42歲) 憑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英國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也曾被授予英國爵士頭銜和英國桂冠詩人的頭銜,但都被他放棄了。
由於這本書的道德成分很高,這本書被貝登堡變成了幼童軍的啟發性讀物,「吼聲」的各種步驟更仿傚狼群們的開會局面;幼童軍稱呼「小狼團」、童軍團首領Akela更是從中引用出來的頭銜。 

0010624122.jpg


何謂野蠻?

        看完這部電影後,內心還是餘韻蕩漾的。又把之前買了卻沒看的書—《沒有名字的女孩》找出來看。作者大約四歲的時候被人口販子遺棄在叢林,跟著猴群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才又返回人類社會。由於那段歲月沒有曆法沒有名字,可以說是她人生一段無法被明確記錄的歷史。

第一次看時走馬看花,這次裡面的內容卻看得我膽戰心驚:人類來到時叢林一反常態的萬籟俱寂「一切就像是經過事先彩排的消防演習」、猴群接納她但不同部落的人類卻排斥她「我知道自己必須擺脫那些關於人類家庭的幻想,因為這群猴子才是我的家人」、看見獵人並非為了填肚而為了賞玩獵捕等等......段段讓我不忍卒讀。
我並不知道,對我那野蠻的成長背景而言,一種更加野蠻的生活才正要開始」。多麼沉痛,我看到這句話時,彷彿像眼睛終於睜開了一樣。


如果只是活下去而不死,是一件多麼自私的事。」忘了是從哪個日劇中看到的台詞。是呀,一直從大地獲取生命,卻不想還給她,真是一件自私的事。


        「當天早上,我才看到那隻美麗的鳥兒在我眼前飛翔,現在牠腳上卻被套上了鎖鍊」。
從一個身為猴子的女孩眼中看出去,我所屬世界中原本自然不過的事多麼荒謬。沒有辦法單純欣賞,看到美麗的事物就想占為己有,來自於我們發展大腦之後不得不產生的「自我」— 對我們而言,既是工具也是枷鎖,既是翅膀也是牢籠 — 因此身為人只能緊緊抓住「我的生命」、「我的財產」、「我的權利」、「我的幸福」。
沒有經過教化的女孩不懂占有,也不直覺地把「占有」劃歸於「幸福」。所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我們應該要擁有什麼的遊戲變得如此不容思考質疑,老鼠賽跑的籠子搖身一變成為我們生命的本質。
我們真該感謝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讓我們終究能夠回報大地和這輩子為我們奉獻過的生物們。


電影中的猩猩王對毛克利說:「你不知道你是什麼東西嗎? 你們可以掌控紅花 ( 火 ) ,有了紅花,你們就是食物鏈的頂端!」;老虎Shere Khan說:「你以為我會放任你長大嗎!」雖然只是劇本中由動物說出的台詞,在我看來卻不無道理,令我羞慚萬分。


會不會我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都包含了對其他生物的野蠻 ? 我們對孕育我們的自然的征服慾其實是一種傲慢 ?
靠著由紅花解放出來的雙手和腦,我們成了叢林不論何種猛獸都望而生畏的霸主,但從他們的角度看見眼中的我們如此自私,其實是很悲傷的。



        意外的一趟旅程,我踏上了毛克利的冒險之旅,回到童年時代神秘又溫暖的叢林中,那裏有許多老朋友。或許是因為印度,我此次再見他們時一直無法忽視自己心底的痛楚。
真是對不起,人身為人類只能活得如此盲目。

*吉卜林橋段引用自維基百科

擷取4.PNG

 

後記於09/21:今天讀佛耳的《吃動物》一書,p34寫道:
動物之於卡夫卡承載了一切我們想要遺忘自身的所有部分。若我們想否認這部分天性,會稱其為『動物性』,進而隱藏或壓抑這個天性...否認這些動物相似性對我們來說不但重要,同樣也否定了屬於人的重要部分。遺忘動物性的存在,等同於遺忘人類自身。


後記於03/20:

弗洛姆《逃避自由》:「人的行為不受固定的先天本能決定,他不得不在內心裡權衡可能的行為模式,他開始思考;他改變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從完全被動的消極適應變為積極的主動適應,他開始生產;他發明了工具,並在支配自然的過程中,離它越來越遠。他開始朦朧地意識到自我或其群類與自然不同;他漸漸明白了自己的悲劇命運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還發現,哪怕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他的最終歸宿。」

弗洛姆《愛的藝術》:「人類越是脫離原始的紐帶,就越疏遠自然世界,而尋找擺脫孤獨途徑的需要也就越是強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