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0540082711070436147.jpg


《火線追緝令》(Se7en)又翻作《七宗罪》是 大衛芬奇 ( David Fincher ) 在 1995 年拍攝的一部犯罪電影,由 Andrew Kevin Walker 編劇 ( 他也是《斷頭谷》的編劇 ),當年獲得 奧斯卡最佳剪輯 提名和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故事講述一位即將退休的警探 William Somerset ( 摩根費里曼 Morgan Freeman ) 和他年輕的接仼者 David Mills ( 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一起調查由天主教「七大罪」為本布局的連環謀殺案,/並試圖在兇手謀殺他的七名受害者前緝拿他歸案。

說真的我不是可以在恐怖片、驚悚片中找到樂趣的人,這些電影給我的壓力實在太大。
但我昨天突然真的很想看大衛芬奇,所以就找了一部他評價頗高的片子來看。事先也上網查了一下究竟恐不恐怖。心得一致說沒有血漿,不血腥,也沒有把犯案過程拍出來,於是很放心 (咦!?) 的觀賞,事後覺得自己實在是錯的有點離譜...
但的確是一代經典,人生必看,倒也沒後悔鼓起勇氣。


不過就請恕我以下不放任何圖片跟電影片段,我覺得這樣我心臟會負荷不了。如果很感興趣,請自己google,我覺得它其中的美學設計跟運鏡、剪輯等等的確很值得一看。

另外必須提醒,這部片是 完全不適合劇透 的故事,請沒有看過的人千萬不要雷自己,而我以下的心得是有雷的


整部電影有濃濃的芬奇風格,節奏、剪輯、調色等等。
以下描述出自 維基百科,我覺得挺有趣的。

芬奇把此作塑造成類型影片,類似 William Friedkin 自《大法師》後的片種。攝影師也因此在鏡頭工序上作了簡單的調整。( 不知道這段話什麼意思...我不敢看大法師 )
芬奇也容許編劇 Walker 在現場作劇本修改。
此作中,擁擠嘈雜的城市街道,且像永無止境的驟雨經常充斥於整部電影中。這有助於導演無論在風格方面抑或視覺方面上,都能表達出充滿暴力、污染、骯髒,甚至沮喪的城市。每一細節都要盡可能要真實和自然。對此,導演還指示美術指導仿造一個鬱悶的世界,把居民怪異的一面映射出來,從人物道德的淪落,至各項事情都要顯得不尋常。
電影中揮之不去的暗黑觀調是由於在菲林應用一種化學作用—漂白旁路,菲林的銀因此沒有被沖去,這樣能加深深暗或多陰影的影像,從而改善整體色調。


下面這個影片是網傳很紅的《Nerdwriter-大衛芬奇如何綁架你的感官》,說的很不錯。

我覺得真正的重點在於芬奇的手法讓觀眾失去了上帝視角的優勢,鏡頭緊跟著角色移動只是他的其中一種應用。當你只跟角色有一樣多的資訊時,對觀眾而言心理壓力無疑是揮之不去的。
也就是說他所塑在的懸疑感不僅止於劇本上的懸疑,連帶著有視角上的懸疑。

大衛芬奇 在這方面可說是箇中高手:《火線追緝令》在宣傳跟海報上,都沒有提及 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 );在拍攝 懶惰(Sloth)的戲份時,那個受害者起死回生的戲份的確是沒有告知所有人,所以特勤組的反應是真實的;劇本在現場隨時修改 等等

《火線追緝令》在影片中也有被提及。

 

以下只是條列一些我對故事本身的心得,因為我很不想再把這種故事鉅細靡遺地重講一次。
必須強調,一看完電影時最令我震驚的是這部戲劇本本身教科書等級的工整與細節完成度,可以看的出來的確是經過反覆修改而成。

1. David Mills ( 衝動積極 ) 跟 William Somerset ( 冷靜消極 ) 互為完全對立,兩人的性格差異非常一致的從第一幕貫穿到結束,在電影的前90分鐘達成一個工整平衡。
    William Somerset:「在任何大城市,人們都習慣於少管閑事。在女性強奸防護課程中,第一點就是不要喊救命,而要大叫着火了。叫救命,沒人會理你的,大吼着火了,他們才會過來。
            「我很確信,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是之後的每一天我都希望,我當時做出的是不同的選擇。

 而兇手 ( 冷靜積極 ),則在出場之後與他們做出了三足鼎立的效果,常常在對手戲中相互質疑彼此的立場。

2. 兇手以七宗罪作為他行兇的理由,帶著自己優於其他人的審判意味:「人是可笑的傀儡,在破舞臺上起舞,以跳舞、做愛為樂,完全不關心世界,不了解自己毫無價值,人並非為此而生。
    這樣的安排乍看有指控的意味,但 William Somerset 說過的一句台詞成為整部戲往上提升的關鍵:「如果我們抓住 Jhon Doe,他就是魔鬼,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他是撒旦本人,那可能會達到我們的期望,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個男人。

  整部電影貫穿著這樣的思想:我們人人都在時常審判別人。
     William 對這個城市,對這城市的人的失望常常溢於言表:「先生們 ,我一直不理解,所有這些書,整個知識的世界觸手可得,而你們在幹嘛?整夜打撲克牌?」David 曾質疑他的說詞,而 William 為自己辯解:「我沒有說我是不同的或更好的。我不是,我同情,我完全同情。冷漠就是解決辦法。我的意思是說,在毒品方面要比處理生活更容易失去自己。竊取你想要的東西比賺錢更容易。打敗孩子比提高孩子要容易一些。媽的,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David Mills 直接把兇手定位為令人不齒的社會敗類,兇手對他說:「把我貼上瘋子的標籤讓你很舒服吧。」
     兇手自白道:「我們在每個街角、每個家庭中看見種種致命的罪行,並且還容忍它們。我們容忍它們因為它們是常見的、雞毛蒜皮的事。我們一天到晚都要忍受它們。」兩位警探的行為是否在根本上跟兇手有那麼不同?審判別人應該被凌虐至死,審判別人是撒旦的化身 ( 話雖如此,我覺得我也真的無法覺得這人不是惡魔 ),審判別人不值得更多的同理和努力,我們看似作為撒旦的反面,或許只是我們容忍、冷漠了這個世界上的種種罪惡。
     最後 David 一槍殺了兇手,和他一起去了地獄。

3. David 在第一場命案現場就提到警察常常會把活人當成死人,呼應到第三場命案現場的死人復活。

4. William 整部電影都在提醒 David 怒氣會礙事,其實就是七宗罪的強烈暗示。
    而David 最後悲劇的結尾,跟他兩次怒氣的爆發有關,一是攻擊記者,並對他拼出自己的名字 ( William 在這裡有很明確地說他太衝動,算是故事的提示 ),二是他不顧勸阻一腳踹開兇手家的門( Wiliam在這裡也再說了他太衝動 )。如果仔細聽兇手打電話回自己家的內容,可以發現一個細節:「我很欽佩你們...我想我需要把之後的計畫做些調整。」從第三場命案的現場看起來,兇手計畫了這個連環案子有一年以上,而 David 是新近調過來的員警,很顯然不可能是一開始計畫的一部分。兇手在追逐戲最後放過了 David,因為他發現了 David 的衝動易怒,就在那時他調整了計畫,把 David 安排成最後的棋子。

5. 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的角色被 Brad Pitt 形容為「整部片唯一的光明」。
    我覺得這個角色在電影裡雖然出境率少,而且非常傳統,但 Gwyneth 演出很成功,確實有發揮到她早期自帶聖光的天使氣質。
    而且 Tracy 雖然傳統,卻比很多現代女性角色寫得還成功,原因是因為她的溫柔善良是有巨大的陰影為本的 ( 例如:她沒有告訴 David 懷孕的事 )。她對這世界的邪惡並非全然不知情,只是非常害怕,也不知道如何應對。如果她是以純真無邪、聖光點滿到一個誇張的形象示人,我想她能得到的角色認同不會像現在一樣多。

6. 在後來的專訪中,飾演 David 的 Brad Pitt 表示結局是一開始就寫在合約裡的:「我會在一個條件下拍這部電影—頭必須待在盒子裡。頭必須待在盒子裡這個部份要放在合約之中。實際上,還有第二件事也是—David 必須在最後槍斃這個兇手。他沒有做對的事,他因一時憤怒而做了這件事。」必須說他很有sense,這兩件事的確是結局成功的兩個關鍵。

7. Walker 表示 Somerset 的命名則取自他喜愛的作者 毛姆(W. Somerset Maugham)。
    而 Jhon Doe 其實是美國警方辦案專指尚不知姓名的嫌疑犯的稱呼,在這裡作為一個 naming trick。

 

關於結局最後真正拍板的過程眾說紛紜,網路上流傳著致個說法,覺得有意思也貼上來:

1.即刻救援版

事實上編劇 Walker 依據上述方式結束故事的原始劇本從一開始就被製作人 Arnold Kopelson 退件,直到他依據指示修改成傳統式的警匪追逐結局才被接受:兩位警探神奇追兇,抓到兇手並救回妻子

導演 David Fincher 說製片公司 New Line 不小心寄出未修改前的結局給他,他才開始覺得對這個計畫有興趣。一路上 New Line 一直堅持要這個即刻救援版結局, David Fincher、Morgan Freeman、Brad Pitt同時以退出計畫要脅,才讓即刻救援版胎死腹中。

2.越俎代庖版

即刻救援版淘汰之後,製作人不死心地又製作了另外一個版本的結局分鏡故事板,要取代原始版結局:Somerset 警官射殺John Doe,以讓Mills警官不要犯下最後一宗罪—憤怒

Morgan Freeman喜歡這個版本(當然因為他的角色因此變得更複雜更主動),Brad Pitt不喜歡。淘汰!

3.開水沖淡版

製作人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原始版結局後,其實剪了一個比較濃縮、減少情緒的清淡版。試片之後發現這個結局遠比他想像地受到觀眾歡迎,才決定不必加水沖淡,調回原來濃度。

4.驚嚇沈澱版

導演 David Fincher 一度想要在 Mills 警官射殺 John Doe 之後,讓整個戲院陷入黑暗無聲狀態,數秒之後直接開始上片尾字幕。但最後還是屈服於製片公司的意見,增加了最後引述海明威的結語累贅畫面。
( 其實我覺得當初在看就覺得還蠻明顯這個結尾是一個妥協的結果,因為「這個世界是個好地方,值得為它去奮鬥」這句話跟整部電影調性實在不合,也不像 William 這個角色會講的話。
不過如此一來讓開頭以 漢彌爾頓,結尾以 海明威 呼應,並給予稍微正向的結論,也是有優點。
說真的,芬奇的結尾口味太重,我覺得身為觀眾群的我在戲院看可能會當場崩潰。那個死人復活的鏡頭讓我當下真的很恨他 )

5.早期劇本概念:John Doe 殺了 Mills,Somerset 殺了John Doe。

6.WTF版:Mills 殺了Somerset !!!(原因實在不可考)。
( 我在想這個結局或許是來自於有一派說法認為 Somerset 是幕後黑手。其實也沒那麼異想天開,只是這樣安排就讓原本富有哲理的劇本多了一點商業噱頭的成分 )

 

補充:[專題] 經典電影冷知識:10件關於《火線追緝令》的秘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