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1Ic6nXaJgXXXlzIZ1_040509.jpg

讀 王唯工 教授的著作《氣的樂章》,略作整理,文章的內容與圖片均取自於本書,只是根據自己的心得重新將字句分門別類,也以便日後重讀。

使用須知:中醫理論眾說紛紜,以下文章均出自於《氣的樂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看法。(注)則代表我讀這段之後的個人解讀,與原著無直接相關。因此這篇文章僅可視為個人讀書筆記,不可直接等同於著作本身,有興趣的人還須查閱原著,以免受到誤導。

王唯工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臺灣大學物理系學士,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斯坦福大學及耶魯大學,而選擇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多個大醫院與西醫會診,並與多位中、西醫進行合作研究。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傑出貢獻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發明獎。

 

中醫學說的本質

六十四卦起於乾元、終於末濟,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是循環的,而對於週期性的東西,現代科學大多可以它的諧波來分析,我們整個中醫理論,便是架構在心臟週期跟諧波的基礎上。

西方研究循環理論的學者認為循環系統控制的是血液流量,而血是利用動能往前衝的。
但事實上血液循環的動能只佔總能量的2%,流動動能中大約有2/3是屬振盪,若用放射性元素標示,我們就會看到血液流進流出,只有一小部分流進器官,大部分都又回流主動脈。
假如要將血流過一坨肉,它的阻力是會非常非常大的,更不用說我們心臟的功率只有1.7瓦。假設若這坨肉與心臟一起搏動,血就很容易進去。也就是說真正進到器官的血是在器官門口,受到共振壓力擠進去的血(紅血球在演化中發展出流動速度低時凝聚力便會變大的特性來適應振盪效應)。

 

古人定義「氣」的時候採功能性定義,所謂的氣和味,味是屬於物的本質。

先天之氣起於命門,稱為「元氣」(循環原動力),元氣則運行於三焦。
命門之氣也稱「中氣」,而「中氣不足」則是指心臟功能不佳。不過中氣並不能簡化為單純的心臟功能。我們的整個循環是由心臟和血管系統共振所構成,所以心臟功能不足,要看負載有多大。
不過,中氣仍是全身循環系統性能好壞的指標。命門是一個穴道。穴道是一坨肉、心臟也是一坨肉,心臟的共振與命門的共振假如是同一個頻率的話,就像是流體連通管,心臟的循環與命門的循環中間會有很強的相關性。
中醫所稱的命門就是心臟的循環三焦或上、中、下焦事實上就是人體的所有血管

後天之氣得之於飲食與自然界之清氣,通過脾、肺、心等臟腑的作用,又轉化為「宗氣」、「營氣」、「衛氣」。
「宗氣」出於胸中,是飲食水谷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新鮮空氣結合而成,是一身之氣運行、運輸、分布的出發點,主管含有氧氣的血循環。
「營氣」為宗氣貫入血脈的營養之氣,行於脈之中,又稱「陰氣」,主管血液中養分的運輸。
「衛氣」是宗氣宣發於脈外的氣,又稱「陽氣」,行於脈處,散布全身,為防禦外邪的抵抗力 。
「營氣」是營養,「衛氣」是免疫能力

古書上說「氣至與不至」就是血壓能不能到達的意思。
氣不通,壓力不到就會陷。因為到臉上來的能量已經是屬於高頻的,又在身體的最高位置,能量分配到最少,如果臉上還能維持,表示身上的能量是有餘的。

當人體從循環好變成不好的時候,其過程會有從癢、酸、痛變成麻、木的五個階段,所謂的涼熱只是在這些過程裡面的另外兩種感覺。
當我們用針灸來調整循環的時候,人體部位就可能會從一個狀態跑到另一個狀態。感傳是你神經的感覺,所以當你麻的感覺在跑的時候,可能只是缺氧的狀況在蔓延,跟我們所謂的「氣」不一定有必然的關係(注: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所謂的「針感」可能只是來源於一種神經的錯覺,而非真的是有個所謂的「氣」在身體的神經遊走。也就是說,若把神經視為電話線是電流傳導的通道,則經絡並非可同等推論為一種通道,應視為神經周遭的環境受到改變,進而引起位於一旁的神經的錯覺。由經絡走向沒有等同於目前已知任何解剖構造可推測此論述可行。),通常循環功能越在邊緣的人—也就是有點差又不太差的人—感覺最強。
有一些病要治好是從麻木往回治,所以剛開始治的時候會痛得要命。阿是穴都是平常病人感覺痛的地方,但常常不是最嚴重的地方。

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與氣有關,循環並不能治所有的病。
且傳統醫學治療疾病是有其一定極限的,譬如說糖尿病患者如果施打胰島素已超過兩三年再來看中醫,就太晚了。
 

胚胎以共振生成臟器

58382239_2555592837787496_5297487206338789376_n.jpg

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等於重演全部的演化過程

心臟剛開始形成時也只連接一條主動脈,胚胎心臟打血出來打到主動脈,一開始是打個方波(也就是一個衝量),這個方波到了主動脈裡面時,只有一個共振頻率( 基頻 ),是主動脈的天然頻率
主動脈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共振頻率已配合心臟,譬如運動時心跳變快,同時血壓變高,血管因而變粗大變硬,進而共振頻率變高,配合心臟頻率。這主動脈頻率即是第一諧波(C1)。C1在胚胎發育初期會進行到肝,接著在適當的位置長出肝來了。

胎兒所需的液體、營養是經由胎盤與母親交換血液送過來的,但胚胎的發育還是靠自己的心臟,母親的心臟會幫忙其成型,不過不是真正的驅動力。胎盤本身是一個很好的保護,連母親的心跳都被隔離。

我們任何一個器官都有兩個共振頻率:分別是器官本身所在經絡的頻率(吸收血的頻率)與下一個(產生下一個器官的頻率)諧波的頻率。肝長出來的過程中,肝臟與主動脈兩個開始共振,成為肝的共振頻率。同時肝耦合出第二個諧波,在恰當的位置又長出腎來了,到形成一個胎兒時,全部十二經絡完全長成,而且恰好偶數諧波對應的器官( ex.腎、肺、腦 )的結構也是偶數對稱的。
所以有時候腎(腎經)的病未必一定由腎來,可能是由肝來的。

心臟打出能量,共振頻由低向高產生,器官經絡也一個個長出來。所以C1肝能量最大,再來是腎,以此類推。身上器官也是肝臟(肝需血量)最大,再來是腎,肺臟雖大,但若觀察肺動脈,肺不是一整個為臟器,而是一小塊小塊為共振單元。
C5以上屬腑,臟實心,腑空心,空心共振頻高,所以流入的血量亦少,《內經》說:「速者腑也,遲者臟也」,「速」即是振動較快的意思,C2心跳一次振動兩次,到三焦時心跳一次振動九次。

C11是否為心經仍存疑,因為我們儀器量測到C11時能量太小,不能確定。在馬王堆挖出來的歷史資料中也沒有心經,也許隨著時代才逐漸衍生出心經的說法( 注:原文這裡用的詞是「演化」)。

至於心包經,我們也暫時定義它是第零諧波(C0),也就是總和波,即心的總輸出量
中醫說的「心火旺」,即C0大,表示心臟很用力打,但血打不多,效率差,這時候會出現高血壓。
心火旺可能有很多原因,「心腎不交」造成的心火旺,指的是,當腎氣不足(ex.我們睡覺時頭、心稍高於腳),不能滿足Starling’s Law,無法完整的心臟收縮,心臟雖然很用力幫浦但還是不夠,做的都是虛功。
ps. 靜脈血回流的作用力主要靠的是肌肉的運動,但晚上睡覺時沒有肌肉運動,靠的就是動脈壓力波。而我們到腳上的循環是以腎氣為主,所以當腎氣足夠時,到達腳上的動脈脈動,會拍打它鄰近的血管,讓血液回流。
C0小則可能表示心臟效率高或輸出不足,須以腎(C2)好不好。若腎很好,表示靜脈回流好,C0只要輕輕一跳,就可以使血液流過全身;若腎不好,C0又很小,是心臟失去代償能力,準備退化的前指標。

57358209_2555592847787495_4146082886044352512_n.jpg

最大的能量在肝經,越到後面能量越少,分配的的血也就越少。肝經(C1)以及腎經(C2)被分配的能量較大,通常比較不會感染,較易受感染的是三焦經(C9)及小腸經(C10)。
舉例來說,平常如果咽喉發炎,通常會先發作在小腸經(痛兩側),負責聲帶括約肌供血的主要是大腸經,所以等到大腸經感染時,聲帶就會受影響。
而總輸出不夠的話,身上依一定的順序調配,第一個放棄的一定是胃跟小腸經的血循環,這就是為什麼老人的心臟病表現總是胃痛,事實上這種胃痛都是虛的。

因為共振腔大,所以大動物心跳較慢,發聲頻率也低(心跳低頻,故聽覺低頻一些也不會受心跳干擾)。
因為血液是以共振壓力驅動,所以動物可以反重力的方向運動。

 

共振生經絡

循環理論是心臟控制生理發育的機制。胚胎發育時當然如此,即使長大,心臟仍在控制體型,心臟和身體互相影響。

昇主動脈180度轉彎就是為了將動能變成位能,而非維持動能。心臟與血管基本上不是能量的交互傳遞,而是一種共振狀態,以無線電台為例,基本上只要收音機端頻率調對了,並不需要額外的能量,所加的能量,基本上是用在放大訊號的。
壓力波真正產生振動的地方是在昇主動脈上面的位置,也就是膻中穴,所以中醫說「氣聚膻中」。
ps. 
1) 當一顆心臟自捐心者移植到受心者時,剛裝下去的心臟會跟著受心者原來的心跳速度跳,且隨著受心者狀況改善而速度變慢。但心臟被移植時,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已被剪掉,換句話說,心臟自己有數十個神經節,它自己會找到病人身上的共振頻率。
2) 有人曾做過移植兩顆心臟的手術,兩顆心臟以相同頻率跳動,且效率也未依流量理論所推論的雙幫浦理論那樣好。
3) 手術室用的左心室輔助器所輸送的血仍是以打到昇主動脈的效率較佳。

每一個心跳週期中,血液真正由心室搏出到主動脈的時間約0.1-0.2秒。心臟打出的脈衝進到主動脈後產生血壓波,它的各個頻率性才產生。
再往下游動脈傳播時,它的頻率特性會慢慢修改,所以在動脈中看到的是舒張壓幾乎保持不動,但是收縮壓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會慢慢升高。分析這個脈衝,可以發現它是由各個經絡的頻率( 諧波 )組成,只是比重不同

心臟在不同位置搏打,會打出不同的結果。例如在一條管子的正中間打(假設兩端是被固定不動的節點),只會產生C2、C4、C6的頻率;而在管子其中一頭打的話( 只將一端當作被固定的節點 ),會有C1、C3、C5的奇數倍頻率。所以心臟在人體軀幹中不會在正中間打,也不會在一頭打,而是長在距頭頂差不多1/3至1/4的部位。
人體器官並不是直接掛在主動脈上振動的,而是經由一分支管,且此具特定長度的分支管一定要是硬管,因為器官與主動脈間需要這個特別的幾何結構作濾波功用,共振才能發生。
主動脈中越往下游,動脈血壓波越尖。來自於每一個器官或經絡都有其特性頻率,在它和主動脈耦合共振時,能夠耦合出一個新的頻率。
中醫書上說:「清陽發腠理,濁陰實五臟」,就是說動脈血壓波在身體內部五臟都是低頻的,越往周邊,體表的高頻組成相對也就越多(ex.肚子是陰面,拍起來會較背部鬆)。在體表的都是奇經八脈,屬於三焦經,整個腠理是一個共振腔,都是高頻的共振波。
低頻經絡的振動波長長,補充能量的穴位點可以比較少,相距較大。
頻率越低能量越高,所以陰病比較不好治
,治實如果硬去拉陽經,就會加重陰虛。

每個器官裡一定要充到一定的血量,它的自然頻率才會跑出來,血管也是一樣,假如我們動脈裡沒有一個壓力,動脈壓不能維持的話,動脈裡的彈性也不能維持。
心臟在打的時候,各器官的血壓必須跟著調整。
也因為要維持共振,所以心臟要規則的跳。

舒張壓:
把彈簧拉緊,彈簧上就含有能量,血管上任何一個地方有缺口,血就會噴出來,正是因為能量儲存在那。我們全身的血管都是先拉緊的,拉緊的好處是全身都分配的到能量。
如果把彈簧拉緊一點等於是舒張壓在比較高的狀態,也是頻率比較高的意思。頻率拉得比較高的時候,心臟也要跟著提高它的頻率,所以心臟會跳得比較快,心臟和血壓兩者以此互相配合。器官一充血後,頻率也會跟著提高,可在小範圍之內調整器官的共振頻率,以跟心臟、血壓同步。
當人體大量運動時,心跳加速至2倍以上時,器官無法每個都分配到血液,奇數經絡(肝、脾、胃經)會自動減低血流量,以增加偶數經絡( 腎、肺、膽 )血流量。

收縮壓:
心臟打出一個綜合波後,按照共振頻率分配能量。這動態的部分看起來雖然只有80-120mmHg,事實上處理的血不少,可能比舒張壓真正送血的有效程度還高,因為我們身上每一個開口都是有彈性的,當壓力不同的時候,開口的大小並不一樣,越有彈性,口開越大,噴出去的血就越多。
那麼是否身體每一個地方都有80-120mmHg的壓力變化?在器官裡,壓力的變化並沒有這麼大,事實上是按照頻譜的分配,所以不同器官裡的壓力有的大有的小。譬如說現在小腸經想要多一點血,就把第十諧波拉大。
身體每個器官的供血量會隨其共振頻率而不同,器官除了調整血管彈性之外,還可以調整開口數量,一個是把2%的開口開大一些,如果還不夠,就增加數量,這個位置的壓力會降下來。如果洩漏的太厲害,就會補充不及,諧波的穩定度就會不好,所謂有「風」就是這個緣故。
假如某處輸進來的血壓降低(缺氧)的話,那個地方的開口就會變多且開大一些,等到開口打開到都不能打開了,心臟只好增加心輸出,就會產生高血壓,器官會開始硬化,並且可能感染、內出血、水腫,轉成血分病(組織改變)了。缺氧部位的血管比較脆,一加壓就容易破,從「風」到「中風」,其實就是腦充血的過程。

壓力波在一般管內會反射,但身體有避免反射的設計,當血壓自迴流圈兩端傳來便相衝抵銷而避免了反射,又為了不能完全避免反射,便利用A-V shunt將多餘血液導走。
動脈到達手、腳末端,都形成一個個loop,一方面增加吸收血液壓力波的能力,一方面降低反射,一方面引導血液壓力波往下傳輸。而這些loop位置恰好在中醫的幾個急救大穴上:上焦人中( 頭循環loop )、中焦勞宮、下焦湧泉,因此嘴唇、手腳便是觀察我們頭、手腳循環好壞的最佳指標。腦中還有一個威力氏環的loop,但臨床上較難直接觀察。

 

經絡

以彈簧理論來討論,經絡就是一整排的動脈、靜脈,外加上中間的小彈簧(穴道)、大彈簧(器官)
主動脈在中間振,其他經絡環繞此大彈簧一起振。

肝經:
在人體最內側,沿著延腦往下傳,經過軀幹內的肝才透出下身體表。最早的生物只有肝經,慢慢往高頻演化。
我們的腦部開發都是演化後期開發的,從胃經(C5)開始,血液才開始流到腦部。延腦部分的共振頻率主要是肝,等到中腦出現,就跟腎經、脾經有關。

腎經:
在中醫治療上,腎不好可能為腎經的腎衰竭或脾經的腎衰竭所引起,中醫裡面所謂補腎的藥80%以上是補脾的,這些藥對腎經的腎衰竭無效。腎衰竭要在腎經跟脾經都壞了才會發生。
中藥書上寫的,尤其是入腎的藥,大多是補脾的,吃了補脾的藥就會同時入第三、六、九諧波,就會補三焦經,所以吃了全身容易發熱。
如果吃了藥之後去量脈波,會發現入腎的藥產生藥效的速度很慢,但補氣的藥很快,入脾的大概十五分鐘,假如你是腎虛的人,誤吃多了補脾的藥,使氣重新分配,一直往外走,反而會使腎更虛。

脾經:
脾統血,事實上是有兩個立場的。第一個是說,整個血循環有沒有暢通,在脈診上就是要看脾,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指生理學上,為我們清理身體裡壞死的紅血球的也是脾。
脾經的功能事實上是指我們的免疫能力,包括了整個血液循環的大部分表現。
孩子的脾胃循環較少,但其他循環和大人差不多。

膽經:
在演化後期才出現,早期的動物並沒有膽經。腦幹上面到百會還是靠肝經來送血,稍微旁邊一點到耳窩的部分則是腎經。但有了肩膀後,到了管理高級思考的部分,膽經、膀胱經、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就變得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腦雖然表面上是屬於高頻的,但還是要注意低頻的血壓波,因為五臟的脈波會絡到腦比較裡面的部分。
耳朵的經絡主要有四個:腎經(耳窩裡面的內側)、小腸經、三焦經、膽經。所有上焦的血管都是膽經,所以膽經仍是最重要的(ex.梅尼爾氏症)。
其他如習慣性中暑、偏頭痛、失眠、多夢、青春痘等病,也要注意脖子或是心臟對膽經循環的影響。
若老是想東西,膽經易虛,傷了膽經,接著就傷脾,因為C3、C6、C9相關性很大( 注:憂思傷脾)。

三焦經:
「三焦」有兩個不同的意義:一是本身為一個系統的「三焦經」,一是分為上中下的「三焦」。
一般而言是要多一個內臟,才能多出一條經絡來的,但是三焦經沒有,它是很後面的經絡,能量很小。推測我們全身腠理(也就是汗腺再的那一層)的「氣」都是三焦經的「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全身奇經八脈,都是屬於三焦經的「氣」(不包括肋膜、腹膜這些體內部位),三焦經可能只是它整個或全身的奇經八脈來耦合而已
而上中下三焦是依血循環而來,透過量測血管共振頻,發現頭C6(膽)最大,手C4(肺)最大,腳C2(腎)最大,這與過去古書上的記載略有出入。仔細觀察人體的三焦部位,自心臟到腳是身上最長的一段,所以是C2;到手是次長所以是C4;到頭最短所以是C6。
但幾乎每條經都可依三焦再進一步細分,例如膽經是上焦膽經、中焦膽經、下焦膽經。
上焦能量(氣、振動)集中點在印堂穴(上丹田),中焦在膻中穴(中丹田),下焦在丹田穴(下丹田)。

小腸經:
小腸經並不主管所有的小腸。在演化過程中,我們的內臟是越來越複雜的,所以裡面一層核心的小腸還是脾經管控的,比較晚期演化出來的,才屬於小腸管控。
所以對高頻所謂腑的器官而言,經絡本身比器官重要;而對低頻或五臟的經絡而言,器官比經絡重要。所以說五臟屬陰,六腑屬陽,治腑的並盡量治體表,臟的病才是去治內臟。
中醫強調外治,雖然經絡對內臟的病來說,是次重要的,可是要治腑的病時,卻是最重要的。

重大器官開刀會影響共振,《內經》上就提到過各種臟器之死脈。
不過,如果器官拿掉久了,心臟的補償作用常常會將脈平衡過來,舉例來說,腎脈不只在腎器官,也在腎經,我們的下肢都是腎脈,若下肢全沒了,身體還是會做特別的調整,腎脈會在其他地方發生。即是是在已經完全沒有腎臟功能的情況下,如果能做一些補救使腎脈變好,腎本身功能雖已經無法回復,腎脈的其他功能(大小便、性功能)還是會改善,但若洗腎太久,血越過不去,腎就沒救了。
我們的心、腎生能力差,但像肝這樣的器官如果好好保養都可再生。

《傷寒論》:「太陽經受之」,病毒一進來就先進入足太陽膀胱經(C7),嚴重就會到手太陰肺經(C4),等感冒變比較輕,膀胱經先好,肺經也會慢慢好。
脾(C3)、膽(C6)跟三焦經(C9)是抵抗力的來源,若看到C3、C6、C9很負,就代表抵抗力沒有了,能量都放在C4、C7。
C2、4、7為陰,C3、6、9為陽,陰顧本,陽禦敵。

到了冬天,我們的血循留在體內,這時候治腎病最好,因為不必使用歸經藥,自然而然藥就補到了;
夏天就要反過來,血往外走,脈較洪,這時候溫度高,組織軟,彈性好,身體對心臟的負荷較小,這時宜治心病;脾與心臟相似,也與體表之氣有關,因為C3、6、9諧波相生,而C9為腠理之氣,所以消暑之品多為補脾。
春天、秋天剛好是裡外交會的時候,不裡不外,治肝、肺尤佳。

肺式呼吸,右心室負載較小,因為肺呼吸會幫忙把血擠出來;腹式呼吸,靜脈回流好,因此會補腎。
 
穴道

動脈血液通常流到組織微血管的網狀結構後流回到靜脈,另外也可以透過A-V shunt。微血管網開口數量很多但一般只開2%,當血流量多時,血從A-V shunt流走,而不是多開一些微血管開口。中間這個微血管網的部位,因為微循環特別豐富,所以也成為局部電阻最小的點,再加上這個地方有很多神經(調控血管鬆緊度),就成為穴道。穴道是振動最大的點,也就是反節點,而壓到穴道,抑制振動,就會抑制大動脈中傳送的壓力波。
穴道、器官之於循環系統的重要性,從共振理論看,不僅是負載,更是共振的一部份,穴道和器官就像共振的小彈簧,是會加強血液壓力波往下輸送的加壓站。我們曾把老鼠腎動脈夾住,發現全身脈波往下掉而非變大,若僅為負載,拿掉負荷,脈應該變大。
一個穴道若是屬於某條經絡,這個穴道的共振頻率也就是這個經絡的共振頻率。把二間、三間壓住,沒壓血管,整個大腸經循環都變差。

練氣功的人,在運氣的時候,控制血管的成分比較少,大部分是在控制穴道的彈性。運氣的時候,事實上是把每個穴道都拉得比較緊,所以「氣」就不會從穴道散掉,而通通跑到手上來。

絡穴或經外奇穴不是共振直接到達的點,只是經絡的血也可以流到那個點去。真正的經脈是共振渠道,到了絡脈的地方只是用流動、滲透的方式,是有一些血管讓血流過去,而不用「氣」的方法共振過去。
 

五行相生相剋

從數學理論來看,兩度空間之諧波都只能是整數,所以兩條經絡絕對不能相碰。
循環系統是一個線性系統,所謂線性就是振動小的時候互相獨立,振動大的時候才會互相干擾,因此疾病發生的過程通常是先循經傳而後才越經傳。

57393092_2555592794454167_8089055596134793216_n.jpg

一個諧波的能量變大後,便開始有兩種可能:
一是它會變成倍頻(ex.C1跑到C2,且兩者會同時增加),而且這種機率最大,在中醫稱為「相生」(不是誰生誰,而是互相生成);
二是一個能量守恆的加成現象,例如C1+C3=C4,如果C1增加,C3就會減少,在中醫稱為「相剋」(C1和C2為倍數關係,更常見的關係為相生)。而「相侮」就是「相剋」的相反,例如心腎不交,也就是腎水不剋心火。
不過,也有例外,像是肺(C4)和膽(C6)、心火(C0或C11)的相剋關係,就不能用能量關係推出來。對照《內經》所述也非全部依照五行理論,上述提到的相生相剋關係,《內經》都有記載,而那些例外的部分,《內經》就沒有記錄了。在中醫理論中,不是每一個五行關係都有用,它只用在圖上畫的這幾種,換句話說,《內經》的作者知道哪些可以用哪些不能用,把它寫成陰陽五行,方便說明記憶。

心為君火,但在諧波上心經本身為零的話,在五行生剋上沒有意義,勉強分類,可以說屬十二經,也就是說每個經絡都由心生,因而心與每經皆相生。

《內經》上說膽經是相火,與肝經相表裡,從來沒有把膽經歸為木。

諧波的生成是胚胎發育的規則,而五行相生相剋是以此為本所歸納出來的後天規則。
但陰陽五行的規則就如同八字一樣,只能計算有規律的週期,不能計算突發事件。
 

我們所量到的脈波,並不是心臟直接打出的波形,而是心臟的輸出,加上血管、器官共振的結果。

脈診時,左手可看到左邊的內臟,右手可看到右手的內臟。通常男性病左而女性病右。

以脈診儀研究脈波的時候,手上拿脈要跟手上的標準脈(肺經)相比,在腳上拿脈則要跟腳上的標準脈(腎)相比。

57471764_2555592851120828_5294745028634083328_n.jpg

在脈診裡面有幾個指標:能量(energy)也就是「氣」;相位(phase)也就是「血分」;缺氧指標(ischemia index)也就是氣分血分各自的標準差,表示微循環的多寡,原理是若某一器官長期缺氧,供血較不穩定,標準差就會上升。
組織開始缺氧時,缺氧指標上升,等到組織開始有一點壞死,它的共振頻率不對,(相位)血分就會跑掉。通常「血」的影響比「氣」的影響來的慢,只要經絡的血液壓力波動有變動,在「氣」的指標上馬上就能看到變化,但「血」卻必須在器官產生器質性的改變以後,才能看到變化,這類變化有二:硬化(正)、軟化(負)。
若是肝、腎血分有問題,病通常不輕;若是脾,就還好,因為脾跟全身循環都有關係。

靜靜躺著的時候,我們的脈會像打坐的狀態,身體會自己重新分配能量,補救比較不好的地方。我們相信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西醫相信安慰劑效應,並相信安慰劑效應可以治療約40%的疾病。
但這個安慰劑只能治療缺氧指標還很大的經絡;對於缺氧指標已經下降,而氣分、血分卻還是不對的經絡,我們身體的自癒能力有限,因為心臟的能量只有1.7瓦。

我們量過人體24小時脈的變化,但是沒有看到子午流注,因此我們現在對這個理論的認知,是認為可能是在微循環的部分調控的。
也就是說,並非提供的能量變多(共振變大),而是局部微循環的開口數變多。

 

針灸

灸或針某穴道時,去量身上的循環,結果都一樣,會變多;但若量測穴道離心端的循環(ex.針足三里,量測足部循環 ),灸會使之增加,而針會使之減少( 十針九瀉 )。
不過雖然灸能增加穴道離心處的血量,對整個身體來說還是太少,就治病的立場而言,選擇針或灸並無差異。但如果是阿是穴,大部分用灸的效果會比針好。

依據靈龜八法,左頭膽經痛,最好針右腿足三里,因為如此一來,左側膽經血循會較右邊高。但是針左側有沒有效呢?因為針左腿胃經,近心端血循還是會大起來 ( 依我自己幫自己針灸的結果,認為是穴道本身和近心端血流量增加 ),所以還是有效。
另一個例子來說,若是左腳受傷,則肯定是針右腳較有效。

 

疾病

冠狀動脈:
屬心俞穴跟上下旁邊穴道主管。
心俞是在中焦,所以看脈就看C4(肺)和C7(膀胱)。

高血壓:
中醫說高血壓是虛證,正好與西醫相反,高血壓是因為重要器官缺氧,所以心臟才加壓以送出更多氧氣(血)。
ps. 以失眠為例,所有失眠幾乎均是因為腦缺氧。
吃血壓藥只是讓你心臟不要跳那麼用力,假如是一個心臟很強的病人,就必須吃一輩子。血壓還高得起來,這時候要治高血壓最好治,表示心臟還很強、還補償得過來。
西醫覺得最難治的高血壓是舒張壓高。從供血的邏輯來看,舒張壓會升高是源自於肺功能不好。
ps. 肺循環有點像化油器,打出血時肺動脈先變窄才變寬,跟我們身上的主動脈不一樣(後者是一直變寬),所以當肺臟打開的時候,右心室壓出來的壓力波比較小,大概只有15-30mmHg( 相對來說,我們的體循環打出來是80-120mmHg )。右心室打血的時候,血液只往前走一點點,等肺一打開就像化油器,一吸氣血就噴出來跟空氣混合,所以在這裡15-30mmHg的壓力差就夠了。
平常我們身體的血液輸送,頭部為膽、臉部為胃、背部為膀胱,如果這幾個經堵住了,就只好靠能量最大的肝經來救援,這時候肝火上來,血壓就高了。生理上幾乎沒有真正的實火,所有的火幾乎都是第二條替代道路。只有像剛受傷或發炎現象,才可算真正的實火,這個實火我們也不能把它壓下去,而是要讓它趕快上來,送更多的血來自我治療。

金不剋木:
代表肺虛衍生的代謝毒物,造成肝的負擔,因此肝火大可能是肺病的問題。

鼻病:
腎虛、胃火、肺虛、大腸虛、膀胱虛。

痰:痰會出來,表示循環是壞的,但還沒壞到沒有,基本的氣血還維持的住。等到變乾咳,代表血循環完全沒有了。

過敏:
脾經與過敏反應有關,而過敏反應原因有二:一是反應不好,一是過度反應,一虛一實,前者C3、6、9為負,後者為正。
過敏是一種體質,會跟著患者的身體狀態發作在不同部位,例如若是與三焦經同病,則通常為皮膚過敏。實的過敏可以控制但較難根治。

胃潰瘍:
是血分病,大多發生在胃與十二指腸的接口,所以脈上可見胃有火且脾虛,也就是去到胃的循環很多但十二指腸無力中和。

更年期障礙:
幾乎多是循環的問題,因為女性荷爾蒙本是比阿斯匹靈還更好的活血劑。有更年期障礙的,一定C3、C6、C9都是負的,因此睡不好,脾氣變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