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named.jpg

「這種籠統代表某種功能信息關係的『氣』概念,實際是在現象層面,為認識事物之間的功能信息關係而建立的符號—關係模型。其功能在於避免考察實際過程,只能研究事物之間的對應變化關係。」—劉長林


照例聲明:讀 邢玉瑞 教授的著作《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略作整理,文章的內容均取自於本書,只是根據自己的心得重新將字句分門別類,也以便日後重讀。

使用須知:中醫理論眾說紛紜,以下文章均出自於《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僅代表作者本人看法。()則代表我讀這段之後的個人解讀,與原著無直接相關。因此這篇文章僅可視為個人讀書筆記,不可直接等同於著作本身,有興趣的人還須查閱原著,以免受到誤導。
 

以氣為本的身體哲學

西方哲學以求「是」為特徵,以事實判斷為前提,重在探討「事物是什麼」,揭示認識對象的「實然」狀態,注重邏輯論證與思辨,邏輯方法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結論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哲學以求「用」為特徵,追求事物「應該是什麼」,表達認識對象的「應然」狀態,彰顯價值理性。它們並不把對所使用的哲學概念進行邏輯論證與定義看成是哲學研究的前提與出發點,進而造成中國古代哲學概念具有多義性的特點,其內涵語義含混,外延邊界模糊。

中醫之氣本體乃非實體性、有象無形、非對象性的存在,這決定了中醫方法論是一種生成整體論,其思維形式表現為象思維,實驗方法表現為內證和外證相結合,觀察方法表現為主客統一觀照下下及理論滲透下的觀察。

以氣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宇宙模式具有四大特徵:1. 一元多體 2. 體用不二 3. 生化變易 4. 整體和諧。
它們分別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大思想要義:1. 天人合一 2. 實用理性 3. 血緣宗法 4. 理氣一統。
中醫學受此文化要義影響形成與西醫學不同的四大科學思想:1. 人與天地相參應 2. 善言氣者必彰於物 3.四時五行臟象論、君臣佐使臟腑藥物論 4. 倫理自然一統論。

「氣一元論」貫穿《內經》。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等理論在本質上都是元整體觀的表現
以氣論身的身體構成論是先秦身體哲學的一個核心命題,包括三層含義:1. 以氣為核心的生命本質論 2. 形氣神一體三相的身體結構論 3. 氣分陰陽與兩性對話
以中醫和道教理論為主幹組成的中國傳統氣論是現代人體系統論的近親,它把人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活結構。


如果說「原子範疇」曾對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和歐洲近代科學理論思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氣範疇」則為中國古代哲學和包括中醫學在內的古代科學理論思維確定了基調。氣的體用一原、顯微無間的特點,促使人們重視事物的性質、功能、作用和關係的研究,而不是著重研究事物的構成元素和實體
但氣範疇的非結構性,導致了對於具體事物間的聯繫往往是給予一種泛泛的哲學性的、方向性的說明,它在保持具象性的某些特點的同時,不自覺地限制了人們對認識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中醫學的發展。

→ 中西醫學的比較
自然觀: 有機論 vs. 機械論
矛盾形式:陰與陽 vs. 原子與虛空
動力源泉:內在矛盾 vs. 外力作用
系統發生機制:分化 vs. 組合
研究重心:關係 vs. 實體
研究方式:整體 vs. 分解
思維方式:系統論 vs. 還原論

 

從哲學到醫學

氣發展演變成為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個特有的概念,與中國民族早期形成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
其中有直接關係的是以「重己」、「先己」為特徵的主體向內思維,重視傳承不喜間斷的連續性思維,以及由主體推認客體的一體思維
因此,中國古代學者普遍視宇宙本質為一無限延續的生命過程,同時又深切體認到「氣」為生命的根基

「哲學氣」概念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有形而上學的思辨和為建構宇宙體系所作出的臆斷,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厚的實踐根據。如《管子》的作者根據氣功所獲得的氣感體驗,來確定這種能夠被意念支配的「氣」的存在,同時又根據修煉後心能、體能所產生的效果,來推定氣的功能和屬性

「體用不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思維模式之一。由於氣的體用合一,使它同時具有高度理性化而又具體經驗化的雙重特徵,從而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特有的實用理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當單獨提到氣或元氣時,往往就是表示一切客觀存在著的物質性本體。而萬物之異乃在於它們作為氣之「用」,是以具體形態、功能、作用、屬性等來體現它們的相對獨立存在。作為大體的氣是不能具體把握的,但當大體分化為小體,小體各具所「用」時,則可由「用」而推知「體」。
這種由功能、作用、屬性、狀態等表現來察知事物本體的變化的方法,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特有的「觀物取象」方法(《內經》:「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因此當我們提到具體的氣時,只有看到所處的一定的實用的場合,才能確定它究竟是指物質還是功能,是指作用還是屬性,是指狀態還是現象。


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可以認為是氣學範疇中具有先秦至秦漢時代特點的一種哲學思想,該學說作為對物質世界本原的解釋,滲入到研究人體生命變化的中醫學理論中來。

而《內經》精氣理論包含了哲學和中醫學兩個範疇的不同概念,有其自身固有的研究對象與範圍,是哲學的精氣學說所不能替代的。
在《內經》時代,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分化,自然科學援引哲學概念,並將概念賦予自然科學的內容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在《內經》中兩種不同領域的氣並用或混用,說明在古人的觀念中,哲學之氣與醫學之氣在概念內涵上沒有嚴格區別,只是論域或層次不同而已

《內經》在對「氣」範疇本質的認識上,將「氣」分為天地萬物之氣和人體之氣,且人體之氣始終受到天地之氣的影響與制約
在對「氣」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上,深入到更加具體的層次,一是肯定陰陽二氣矛盾運動是導致事物發展的基礎;二是提出「氣有勝復」;三是強調了人作為自然界的特殊存在的主體地位,運用取象比類、援物比類及比類歸納等邏輯思維方法探究人體生理病理現象與本質,形成了關於人體生命規律的系統理論。

《內經》用氣來解釋當時超出肉眼直觀、無法認識的物質(廣義)存在,是一種理論思維的跨越,使中醫藥理論跨越了物質(廣義)是什麼的問題,直接進入到物質發生了什麼樣變化的研究探索之中。
 

一方面中國古代醫學的實踐所形成的有關於對氣的理解,對中國古代哲學中作為觀念的氣的形成曾經有過某種啟示
另一方面,哲學中關於氣的學說對醫學主動滲透,使古代哲學有關氣的論述,成為古代氣學理論對醫學滲透的先導
哲學的氣對醫學的滲透是中國古代氣學理論的嬗變,是從抽象程度較高的哲學範疇演化為醫學理論的具體內容,過程是當醫學以氣學理論觀察人體,可發現實實在在、望之可見、觸之可及的氣,從觀察到思考,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氣學理論
在醫學中,氣與血、精、神並列,說明了醫學對氣有了自己的理解,並賦予其新的意義

 

學說

物質說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中,注重物質,以物為範疇解說一切之本根論,乃是氣論。中國哲學中所謂氣,可以說是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西洋哲學中之原子論,謂一切氣皆由微小固體而成;中國哲學中之氣論,則謂一切固體皆是氣之凝結,可謂造成一種對照。」(《內經》:「聚合成形,化生萬物」)

最細微流動的物質,為一切之根本。也就是指佔空間‘能運動的客觀存在。
突出了氣的物質實體特徵,也反映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思想方法。

各版《中醫基礎理論》基本都保留氣的物質說。

秦伯未《中醫入門.氣血》:「前人把氣和血對等提出,血是物質,氣也應該是物質。」
黎屏周:「氣是物質,而且是在進行無休止的矛盾—統一—矛盾的運動變化,其變化過程是複雜的,變化的方式和產生的各種矛盾,是因其所處的空間、時間、地位而異,總的說來是不可能脫離『物質』與『運動』的範疇。」
洪夢滸:「一個完整的氣的概念,首要的是應能反映其物質性,同時又能概括其主要生理意義。因此,可否說:氣就是與體內另一類物質—精血津液相對而言的一類屬陽的精微物質,他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器官中,必具有強大的功能意義,氣就是人體內的功能性物質。」
王世冬:「氣是多種精微物質的統稱。」

反對→ 劉長林:「所有形式的唯物論,它們所說的『物質』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無形之氣』。其次,唯物論認為精神是有形物質的『屬性』(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元氣論卻認為精神是無形的實在,其直接的承擔者是『氣』,精神與有形之物皆為實在的一種存在形式,不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對立。因此如果用『唯物論』來解釋和框定元氣論,勢必導出兩個後果:一是抹煞無形之氣的存在,二是否定視精神為『氣』的元氣論觀點。」

功能說

王文花:「『氣』是中醫對人體功能的稱謂。」
向田和弘:「『氣』是為了說明諸多現象而假設的功能概念。氣的原義從其象形字的蒸騰樣結構看來,可以想像為水蒸氣。因此,氣概念包含著不固定形狀、不斷變化的性質,並包含了循環的性質。所以,氣的概念是基於水對人的視覺、觸覺、嗅覺刺激來架構,是早期理論構建時使用的’為理論構建服務的虛擬概念工具。」
李志光:「無論從醫學實驗還是哲學範疇來看,都不能發現氣的空間、時間的客觀存在形式,說明氣並不具備物質的特徵。氣是一切物質存在都具備的相互作用的性能,即反應特性(或稱「應變性」)。其本身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而是物與物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普遍屬性,是物質的本性。因此實驗當然際不可能發現它的客觀形式,而只能得到物質間作用量化指標的變化結果。」

物質和功能統一說

謝亞江:「氣的概念應當包括物質、功能、現象三方面的含義。氣是基於某一物質基礎所具有或由其所發生的一種功能或表現,是人體各種精微物質與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的抽象概括。」
馬照寰:「氣是運動著的物質精微,既具物質性,又具有運動性,因此氣具有一定的能量,這種能量的釋放或轉化過程即體現出氣的功能性。所以,物質性與功能性在『氣』這一具體概念中得到完滿的統一。」
吳瀰漫:「中醫學的氣是指人體中具有一定功能的物質微粒。中醫的每一種氣都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體,不存在只是物質而沒有功能,或者只是功能而沒有物質的氣。
卓廉士:「臟腑之氣既指物質又寓功能。兩義並存絲毫不會對『氣』的物質產生誤解,相反,兩義相反相成,卻容易將病機與証候聯繫起來。

物質—功能—信息合一說

歷代學者總是籠統地說天地之氣,化育萬物,所以任何一部分氣中都必然含有育成世間所有形物的信息。這就決定了宇宙是一個全息的系統,氣學為中國古代各個學術領域的全息系統觀提供了論證。

儲維忠:「氣的本質有三層含義:一,無形的功能性的『氣』的概念由有形的物質的氣體演化而來;二,在宏觀和某些微觀領域,『氣』指和有形之體相對立的無形的功能和作用,由結構和環境決定;三,在基本粒子範疇,『氣』既指質量,又指能量運動和功能(信息),三者可用『氣』來統一。」
劉長林:「當中國的唯物主義者信奉氣一元論時,實際上氣既以物質為世界的本原,又以功能為世界的本質,同時還代表理,即理以氣的形式存在,氣的運動就是理的運動。因此當提到氣的時候,它並非單純往來流動的精微物質,而是攜帶‘體現規定性’程序性的載體,是規定性與載體的統一。」

思想模型說

古代先哲運用「觀物取象」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而所取得的「象」,作為抽象的結果,不再是原來的自然物,因為在取象的過程中,已經揉進了人的意識
人們能夠從生命活動上觀察、體悟、直覺氣的存在,這些可見與可聯想之氣,只是古人觀察、體驗到的一些孤立的現象,我們把這些現象稱之為中醫學的「氣原型」
氣模型就是建立在對「氣原型」的觀察、思考、猜測與聯想的基礎之上。可體察之氣與理論中的純化之氣之間的關係,是具體與抽象、源與流、原型與模型之間的關係

李心機:「氣有兩方面含義:一,人體中的氣,是以人體直觀可見之氣為思維起點所構建起的關於人體中氣的理想化、純化的氣的模型,具有生命意義;二,作為人生命存在的大環境和辯證邏輯的理論工具,其意義在於表述天人合一的宇宙整體性、物質性和功能性。」
劉長林:「中醫理論的建立是實際考察事物之間的對應變化關係,尋找其規律並由此認定事物的性質,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事物整體的功能信息模型古典文獻將所有功能信息關係,特別是難於直接觀察到的,統稱為『氣』。這種籠統代表某種功能信息關係的『氣』概念,實際是在現象層面,為認識事物之間的功能信息關係而建立的符號—關係模型。其功能在於避免考察實際過程,只能研究事物之間的對應變化關係。

生命活動之象說

李婷:「對氣的定義之所以不如人意,問題就出在定義者總是試圖用現代的、西方的觀念、角度、價值取向考慮古代的問題。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對氣的理解是基於一種非對象性的思維方式而形成的,本非確有實體,而是同種功能活動的概稱,取其運動之象。」
劉長林:「氣是時間屬性佔優勢而非空間屬性佔優勢的客觀實在,乃中醫人體模型的基礎。『象』乃氣之流動,為中醫的認識層面,傳統中醫正是通過『象』來研究氣的,並以氣為基礎建立起臟象經絡學說。」

→ 韓金祥 總結
1. 氣是生命現象的根本:既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又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氣具有「有形」(粒子)、「無形」(場)兩種存在形式(《老子想爾注》:「『道』散形为炁,炁聚形为『太上老君』。」)
3. 氣具有無形和有形之間的轉化性(氣化)
4. 氣具有中介性:表現為感應性、可入性和滲透性
5. 氣與形、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協調統一
6. 氣的可察性:雖無形而難見,卻有象可徵
7. 氣分陰陽

 

氣化與氣機

《易經》解釋變化的動力主要有陰陽的對立與相互作用,以及氣與氣的「感應」

《內經》繼承了《易經》的思想,並加以指出「形」與「氣」轉化的關鍵(「陽化氣,陰成形」)。
《內經》中的「氣化」概念主要是從自然、自然與人的關係、人體氣血生化三個層面定義。氣化是生命活力,在形、氣、神不同層面均有顯示,最集中體現人身氣化過程的,是反映臟腑聯繫和系統功能的氣化過程,以及氣血津液等生成和流通輸布的氣化過程

→ 中醫氣理論的關鍵在於「氣化—調控系統」


氣的運動有三種基本形式:循環或曲線波動(柔軟無間隙,充滿太虛)、直線式運動(作為部分的氣,可以穿越一切虛空和有形之體)、聚合與分散(作為精微的粒狀物質)。

 

展望

透過「象思維」,中國古人對氣的認識,並沒有受到實體物質概念的限制和羈絆,這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得以順利建立的重要前提

但西方科學日益佔據主導地位的當代,為「氣」概念下一個現代定義(用現代思維和語言對古代的「氣」概念加以詮釋),成為中醫「現代化」’「客觀化」的基本要求,於是就有了上述種種學說。

最初將氣定義為「物質」可能與兩個因素有關:
1. 當時科學發展水平提供給人們的認識視野有限
2. 受當時流行的馬克思主義辨證唯物觀影響。
加上當時的人們並未明確認識到哲學範疇的「物質」(客觀存在)與物理學的「物質」(有質量的時空填充內容)是兩個不同內涵的概念,因而常常把兩個物質概念混用為某些物質成分(實體粒子),並把「物質」一律作為與「功能」相對待的概念


幾乎在「物質說」的同時,學者們通過對氣概念進一步的認識,意識到氣具有運動、無形的特徵,因而提出「物質與功能統一說」。

無論是「物質說」或「物質與功能統一說」的肯定又誤導了中醫學界展開尋找氣的物質基礎的實驗研究。時至今日,除了證實氣的客觀存在外,並未發現能夠揭示氣本質的「實體粒子」,提示我們這種研究思路可能出現了偏差。

人們試圖通過實驗室研究或比附現代科學的某些成果,來揭示氣的實質。如果這些研究只是對氣客觀性的驗證,則無可厚非,但如果用西化的方法來研究氣的實質,就可能犯了方向性錯誤,因為氣不是分析方法得來的,也不可能用分析方法還原回去

→ 中醫理論久攻不破的關鍵不在實驗室這個環節,而在於進入實驗室之前的解讀、分解、提煉、轉換諸環節。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加強實驗室之前的史學研究和理論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