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8Hv8Q7C0Gqz85RbIjMdQkwmCnD.jpg

《女孩第一名》( Where the Heart is ),是改編自Billie Letts出版於1995年的的同名小說《芳心何處》。這本書於1998年時被選為歐普拉年度好書 ( Oprah's Book Club )。

故事描述一位未婚懷孕的17歲少女,在兩人前往加州準備開啟新生活的路上,被男友拋棄在沃爾瑪 ( Walmart ) 大賣場。在賣場生下女兒後,她也在這個小鎮上展開新的人生...

故事的女主人翁名字喚作 " Novalee Nation ","Novalee"意思是"New Field"。她並把自己的女兒起名叫 " Americus " ( 音同美國 ) 。
這位代表堅強、自由與新生的少女,幸運數字就如同美國獨立紀念日 ( 1776 年7月4日 ) 一樣是個 " 7 " ( 在電影中不知為何被改成 " 5 " )。

小說的簡介是這樣的:「她今年17歲,懷孕7個月,胖了37磅,而且還遭到男友的遺棄。現在,她發現自己正站在奧克荷馬州的街上,手上只有7.77美元。
然而,諾薇莉卻在這個傷心地找到珍貴的人生。
一群原本毫不相識的陌生人對她伸出了援手,給了她溫暖,解決她住的問題, 一份安定的工作,讓她領悟到平凡人生的智慧。」 

pio2nlb5h7eu7mpo1vj0.jpg

       

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18歲,純粹是為了Natalie Portman <3,其實對這個故事也似懂非懂。

時隔五年,重看一次突然發現這是一部很有況味的片子。現在想想是過去的生活太乾淨太順遂了,無法體會電影中溫暖之下淡淡的絕望與哀傷。

692E3AF1-F0C3-4978-AA13-44C256576F9A.jpg

       

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以外的世界有著生活完全不一樣的人?

引起這個想法的萌芽或許可以說是大二到大五的期間,因緣際會接觸社運圈的東西。
那是我跨出同溫層的第一步,見識到了與我家庭背景甚至生活方式差異極大的同齡朋友,他們的煩惱有些是我連去想像都很困難的。
這個經驗可說是夠震撼,不過那時候自己內心有夠多仗要打,沒時間去咀嚼這些想法。

另一枚小小的震撼彈是在我大三的時候,讀到這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
這是一位美國專欄作家,於1998年決定體驗一個月中下階層的生活。
這份報告有幽默、辛酸,一開始知識分子難免的自以為是和同情,以及最後領悟時那份無能為力的愧疚。

showLargeImage.PNG

但真正把我搧醒是11月2日,一位建中生跳樓事件。這個事件引起社會極大的回響,與大多數聲音不同的是我這位朋友的貼文:

擷取.PNG

當然這個言詞用的很激烈,但我看到這篇狂怒的文章,只覺得有一盆冷水澆在我頭上,讓我從濕淋淋的羞愧中抬起頭來。最讓我心寒的是,除卻不中聽,他的指控沒有偏離事實太多。
「沒見過地獄的廢物」?要對自己多失望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三等人 二等人」?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跟我不一樣的人,但那是因為我根本沒去設想他們在這樣社會制度下的心情,從來不覺得我們的世界之間真的差異那麼大。 


 

WheretheHeartIs2000DVDRipXviDAC3-C00LdUdE01462211-22-57.jpg

以這樣全新的認識,這次重看 " Where the Heart is " ,我才真正發現女主角善良、單純底下,對自己的價值感到懷疑的那股自卑
Novalee是眾多從破碎環境中成長的女孩的縮影,她們或許年紀輕輕就懷孕,只為了想得到一個溫暖的家,或是為了索取愛而不懂得拒絕無理的要求。

Novalee為了照顧那顆七葉樹去圖書館,卻不能流利念出書上的字的窘迫;
當母親終於出現在醫院,並承諾要給她跟寶寶一個家時,她眼睛亮起來的樣子;
多年避免愛上Forney,起因於深深的不自信...

這種種都讓我看的心碎。

片中的女配角,也就是女主角的好朋友Lexie Coop ( Ashley Judd ),代表的是另一個形象。
同樣年輕懷孕,卻沒有停止的接連生下一個又一個的孩子。她半打趣對Novalee說:「想替孩子找個爸爸,誰知道又懷孕了,然後就這樣一直循環」,自嘲的背後來自身為單親媽媽的恐懼和孤單,讓她誤以為找個男人就是解藥。
還好她最後明白自己的盲點,歡喜收尾,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從小得不到溫暖的女孩無法跑到充滿笑容的終點。

Ashley Judd og Natalie Portman i Where the Heart Is.jpg


Novalee和Lexie不同,是在兩個人的個性上,即便相繼被最愛的人拋棄,也不改她樂觀堅強的性格。
她一開始也繼續找帥男友,但一面對有可能再次懷孕的風險後,她立刻就領悟到先圓滿自身是最重要的,從此重心不再是感情關係,而轉往她的夢想和那個溫馨的重組家庭。

Lexie Coop: Americus? What kind of a name is Americus? ( 亞美麗加? 什麼樣的名字會叫亞美麗加? )
Novalee Nation: I wanted her to have a strong name. ( 我想要她有個堅強的名字 )
Lexie Coop: Well, I guess I shouldn't talk. I named my kids after snack foods: Brownie, Praline, Cherry and Baby Ruth. ( 好吧,我想我沒資格說什麼。我用點心替我的小孩命名。)

這段對話很快的為兩人個性的不同之處帶出畫龍點睛的效果。

9dcd5ce6dad1220fbd7623bfc86aff5c.jpg

Husband修士 ( Stockard Channing ) 是Novalee最初的溫暖。
很顯然的她跟Mr. Sprock並沒有結婚,甚至還是戒酒會的成員,以教會戒律來看,不算是合格的信徒,但相比起那些宗教道德狂熱者,卻更懂得愛跟付出。
她給我那棵樹,又收留我和我的寶寶。我寧願跟她一起住在車屋裡,勝過任何華美的房子

 

整部片雖然說的是低下階層中生活中艱辛的那部分,攝影上卻都用大量溫暖的顏色,即使是傷心的時刻,看起來也有那麼點童趣、純真的味道。

擷取2.PNG

960full-where-the-heart-is-screenshot.jpg

擷取3.PNG


告訴他們,我們的人生每秒都可能改變...然後告訴他們,要該死的緊守住既有的:他們彼此,還有願意為他們而死而且已經幾乎那麼做了的媽媽...
妳告訴他們,人都有殘忍的一面,但我們也有良善的那一面,而只有那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追求,也是我們必須傳承下去的東西。

( You tell them that our lives can change with every breath we take... and tell 'em to hold on like hell to what they've got: each other, and a mother who would die for them and almost did...
You tell them we've all got meanness in us, but we've got goodness too. And the only thing worth living for is the good. And that's why we've got to make sure we pass it on. )

選擇看見美好的那一面,電影呈現的是Novalee的世界—玫瑰色、溫暖、充滿孩子與玩偶。

 

「家」是這個電影重要的核心命題,變換的意象不斷出現在電影裡:Novalee從小四處漂泊,提到過一次她的寄宿家庭,Walmart在她無處可去時庇護了她,修士的車屋是她新生活的起點。
龍捲風過後帶走所愛,而她也再一次重建家園。

擷取4.PNG


       

我知道妳媽媽跟威力傑克的事,但做錯事的事他們不是妳。」終於,在重新找到愛的小鎮生活中,Novalee漸漸明白自己是可愛的,是有資格要求愛的

人為什麼要說謊? 因為害怕、不知所措,或只是因為惡毒,我是說,說謊的理由有千百種。但只有某些時候,謊言太大,以至於改變你的一生。這個漫天大謊,會讓你想,願意做任何事,只要給我一個機會重新來過,只要給我一個機會來改變它。
前男友的一番話,讓她終於明白自己的心意,趕上了這個故事的Happy Ending。


芳心何處? Novalee始終在找尋自己的安身之處、自己的價值
在這個被她稱作「家」的美夢下,每秒都在改變的生命中,或許會有傷心孤單的時刻,但只要是心之所嚮,就是對一個人而言最珍貴的地方

 

2000年 Natalie接受訪問談論這部電影


 

《暗黑中,望見最美麗的小事》中,Cheryl Strayed於「如何掙脫困境」中寫道:

「幾年前,我接手了一所中學的輔導課程,這群剛踏入青春期、勉強可以算是少女的女孩,多數是就讀七、八年級的貧窮白人小孩,沒有人有稱職的父親...而她們的母親,大半是沉淪於毒品與酒精中的年輕女性...。

...我帶她們去攀岩場、看芭蕾表演,還去了一間獨立書店參與詩篇朗讀。這麼做的目的在於,如果她們喜歡憑藉著塑膠鵝卵石做的扶手和足踏,將自己如花出綻的青春軀體一步步拉上人造岩壁,那麼或許她們就不會隨隨便便讓自己懷孕。如果她們能夠捕捉到藝術之美—真切鮮活在眼前創造誕生的藝術之美—那麼或許她們就不會在僅十五歲的時候就染上安非他命毒癮或是偷拿別人錢包然後入獄服刑。
相反的,她們會長大,然後在沃爾瑪找個工作餬口。...

...活動才進行到一半,她們已經變得很愛很愛我了。不是愛上『我』,而是愛上我對她們而言所扮演的角色;或者,也不是因為我的角色,而是我對待她們的方式:一種無條件的、正面的尊重態度

...妳的痛苦與折磨,沒有人能保護。哭泣、暴食或者挨餓,轉身離去或者狠狠迎擊,甚至心理治療也無法將它驅趕;痛苦就是在那裡屹立不搖,而妳只能熬過去。妳得撐住,妳得忍受它,妳得自己一步步經歷過那些感受,學會愛它,繼續向前邁進,為了它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後—朝向妳最美好、最快樂的夢想全力奔跑,跑得越遠越好,一路跨過那座由妳的渴望所修築而起的療癒之橋。...

...那個總是在坍塌小棚屋裡過夜的無臉女孩。她的頭髮如今向後梳成馬尾。她長大了。她二十歲,而我三十五。
...我們聊到她即將要升職為那間塔可鐘快餐店的副經理;聊到那群女孩中誰還與她有聯絡、她們的近況又是如何;聊到我當初帶她們去攀岩、去看芭蕾舞、在獨立書店讀詩;聊到她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 我從來沒有忘記過妳,即使過了這麼多年也一樣。』她告訴我。
『 我真的非常為妳感到驕傲。』 我說,攬了攬她的肩膀。
『 我做到了。』她說『是不是?』
『對,』我回答, 『 妳真的做到了。』
我也從來沒有忘記過她。
她的名字叫做黛希蕾。」

黛希蕾和諾薇莉的故事,那些奮力在黑暗中綻放美麗的女孩,願她們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嚮。

 

後記於2022/05/16:崔娃談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家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zy 的頭像
    Lizy

    盆栽日記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