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7.jpg

「偷情」改編自1997年的同名舞台劇,講述兩男兩女之間的情慾關係。在倫敦上映後,贏得勞倫斯·奧利弗/BBC最佳新劇獎和倫敦劇評人獎。隨後又登上百老匯舞台,獲得東尼獎最佳劇目提名並贏得紐約劇評人獎的最佳外國劇本獎。至今,已經被譯成30多種語言,曾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城市上演。

舞台劇版本的「偷情」如此成功,要用另一個差異甚大的媒介來表演自然有相當的難度。
電影劇本最後交由劇作家Patrick Marber本人親自執筆,所以整部看下來人物對話文謅謅不太日常的,運鏡走位也保留了舞台劇的特色。
《紐約郵報》形容這部電影是:「毫無瑕疵的表演和執導,只是有些太冰冷了」—擁有純正舞台劇血統的電影—這也是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感受到的,導演並沒想去除甚至刻意保留的特色

電影名字原文"Closer",台灣翻做「偷情」,中國則翻做「誘心人」。不論是哪一個,對我來說都少了原片名一針見血的那股韻味,不過這就是受語言限囿的無奈了。

 

整部電影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但大體可以以相遇、交錯、分手、試探、重逢做為架構。
雖說各個角色在戲份上並無孰輕孰重,也分別都有對手戲,但Dan在四人的關係中仍是主要的穿針引線者。更寬廣的來說,也可以說四個人開始交錯起因就是Dan跟Anna的關係。
從封面的那張劇照就可以看出這方面的暗示。

 

相遇

丹與愛麗絲

 

電影的一開始,就是Alice頂著一頭紅髮,像精靈一樣置身於人群中。

Screen shot 2011-07-28 at 5.55.56 AM.png

她先看見了Dan,浮現一抹微笑—Alice對Dan一見鍾情

然後Dan才看見了她。

Screen shot 2011-07-28 at 5.55.36 AM.png

 

Alice剛來從紐約來到倫敦,過馬路時頭轉錯了方向。這場車禍,讓兩個stranger得以相遇了。

擷取.PNG

 

我很喜歡整段戲用慢動作處理。營造了戀人眼中 ( 我的解讀是Alice眼中 ) 那種命中注定的感覺。

 

醫院戲有個關於戒菸的對話,爾後貫川整部電影。
Alice拿菸要給Dan抽,Dan拒絕:「我告訴過你我戒了」Alice不當一回事地說:「再努力點吧」。

擷取.PNG
 

抽菸在這裡代表一種對感情的縱容。戲中四個角色面對抽菸戒菸的態度不同,反映了他們的性格
後來Dan跟Anna初次見面時,Dan問Anna:「介意我抽菸嗎?」「如果你必須要的話」「我並不是一定得抽」「那就不要啊」。
可見Dan後來果然沒戒菸成功。
Anna對於他人的這份優柔寡斷 ( 包括在道德上的優柔寡斷 ),並不抱持著很強硬的態度。
在Anna的展覽上,Alice同樣邀請Larry抽菸,Larry幾番掙扎後,堅定地拒絕了。而Alice也不像對Dan那樣不相信,而是直接接受了他的決定。
相較於Dan,Larry遇到事情是更果決更著眼於目標的。不過與Anna分手後,他在脫衣酒吧有短暫恢復抽菸。
Alice沒有錯估眼前這個男人的斤兩,她知道Larry跟Dan的性格完全不同。這份小聰明Larry也看在眼裡。後來Larry對Anna第一次提到Alice時,形容她是「年輕的Alice ( the young Alice )」並說她「有青春那種低能的美,但很狡猾」這不是這部戲唯一一次在台詞中特別強調Alice的年輕—Dan跟Anna提到小孩的話題時說Alice「還太年輕了」;Larry在Anna問他喜不喜歡Alice時回答:「妳是個女人而她是個女孩」;脫衣酒吧中Larry也直接點出Alice的年齡,讓觀眾可以意識到她與其他角色的年齡差距之大。
這些橋段說明了她在感情上與其他三人根本的不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確很乾脆很有勇氣,但也是年輕的象徵。
最後Dan跟Alice的分手戲。Dan還是在找菸,他不耐煩地問Alice:「妳是怎麼戒掉的?」Alice俏皮地回答:「用內心深處的力量」。
事實上是Alice對於下定決心的事處理是乾淨俐落,愛了就是愛了,抽菸時她從沒有說過自己要戒菸;而戒了就是戒了,不愛了就是不愛了。
初相遇時Dan問Alice怎麼會離家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倫敦,她說是因為跟男人的問題。
Dan很驚訝地問:「就這樣離開嗎?」「這是唯一離開的方法啊!『我不再愛你了。再見。』」「假如你還愛著他們呢?」「我不會離開。」「妳從不離開妳還愛著的人嗎?」簡潔地:「不。」

 

離開醫院後,兩人來到了一座公墓。

我很喜歡Dan和Alice這段相遇的配樂 Cold water
有種寧靜的感覺。


 

Alice驚呼道:「這裡都是為了拯救其他生命而犧牲的人...」,然後出神地望著其中一個名字。

擷取.PNG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她借了那個女孩的名字。
她知道自己的敢愛敢恨會受傷害,所以選擇用了Alice Ayres的人生來保護自己。最後離開時,她一揮衣袖消失無蹤,甚至不用帶走這個名字的傷心。
"My name is Alice, Alice Ayers."
她讓 Alice Ayers來拯救 Jane Jones。

 

在巴士上,Dan向Alice聊到自己在文學上的不得志,只能靠寫訃聞維生。

擷取.PNG

關於人們的種種就被擷取,再加上一點婉轉的修飾 (euphemism ),這就是一個人一生的面貌。人們藉此認識陌生人,也藉此被陌生人認識。我們以這種方式去認識的陌生人,不管是否還活著,於我們而言都只是見到了他的一則訃聞而已那也就是電影最後真相大白時,Dan面對的Alice Ayers。
Alice問Dan::「那麼我的修飾語會是什麼呢?」Dan回答:「『她能讓人卸除所有的武裝 ( disarming )』」「那不是婉轉的說法。」「那是。」Alice轉過臉,笑容五味雜陳。

Dan不知道自己說中了,那的確是最適合Alice的修飾語。

 

 

丹與安娜

Dan即將出版一本新書,所以來找專業攝影師Anna拍攝照片。

擷取.PNG

第一個鏡頭是相機的快門,然後是Dan坐在素淨的背景前。這是Anna眼中的Dan,也是某個作品。
Anna問Dan:「你的女主角是根據某個你認識的人嗎?」「她的名字叫Alice」「那麼Alice對於你偷走她的人生有什麼看法?」「是『借用』」
接著換Dan對Anna的作品提出問題:「肖像?」「恩」「是誰的?」「陌生人們 (strangers)」「那麼這些陌生人們對於你偷走他們的人生有什麼想法」Anna回敬:「『借用』」

 

Dan與Anna都用了別人的名字、面孔、情緒來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借用」,那是他們的說法。

但Alice後來站在她的照片前時,回答Larry:「那是個謊言。只是一群傷心的人被拍得很美,然後所有穿金戴銀、喜歡藝術的蠢蛋都說很美,因為那是他們想看到的。
照片裡的人很傷心、孤單…但是照片讓這個世界看起來很美好。這些照片令人欣慰所以它是個謊言,而人們都愛天大的謊言(big fat lies)。

只是借用嗎?透過我們借用的殘影,生命中的這些陌生人可以依觀者需要被隨意解讀、賦予意義。
人和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在用對對方的投射來創造「我們」,試圖把對方在自己的人生中角色化,好能講述一個令自己欣慰的故事,滿足自己的需求,即便是那個本人,也無法對這些「借用」說不。
最後Larry問Alice,Dan在書裡面沒寫到她的哪個部分,Alice回答他:「真相」。

 

「那我是妳的陌生人嗎?」Dan對Anna調情。「不。你只是一份工作」
後來他們又在Anna的展覽上重逢時,Anna一直想拒絕Dan的邀請,Dan離開前拋下一句" I'm your stranger, jump. "。

陌生人是我們眼中的過客,那些我們欲去認識但還未認識的對象。Dan是對Alice而言的陌生人,而他想成為Anna的陌生人。

 

擷取.PNG

Dan問Anna對他的書的看法:「妳不覺得那本書猥褻嗎?」「我覺得很準確。」「關於哪方面?」「關於性、關於愛。」「怎麼說?」「那是你的書」「而你讀它欲罷不能到四點。你的確喜歡它。」「是的,但我也可以放棄離開」。
這裡可以看出Anna的世故—我的確蠻喜歡的,要可以,但我也可以不要;那是不是我喜歡的?不好說,你不必知道我明確的想法。
Anna可以接受關係中有謊言,就連之後Dan問她是否結婚這樣明確的問題,她也回答的模稜兩可。之後在許多與Larry和Dan的對手戲中,她從不追問對方心中的細節,自己也再三地撒謊。
那些模糊不清,在她看來不是關係中不可妥協的一環,卻不是另外三個人可以接受的。

 

large-screenshot3.jpg

兩人天雷勾動地火後,Anna問Dan是不是有女朋友,Dan承認。這個情節和Alice和Dan認識時完全相同,但Alice和Anna的反應完全不同。
Alice眼中的Dan獨一無二,背叛在他倆愛情前不值一提;Anna看見的卻是男人集體的絕情,Dan不是為了她才這麼做。
「為什麼你要浪費她時間?」「你太武斷了。」「你太狡詐了」「我沒有在浪費她時間,她非常可愛,也非常難以離開。」「而你不想要其他人的髒手碰她。男人真垃圾。」「大家都一樣。」「還是很垃圾。」
「你毀了我的生活。」「你會克服的。」
於是就這樣了。雖然蠻喜歡的,但她還是拒絕了。

 

在Anna那些世故和包容底下,是她軟弱自私的那一面。這個角色其實很複雜,也很可悲,因為她是四人中最懂得保護自己的 ( 我覺得Julia Roberts的演出沒有打動我,她看起來太甜美了。本來這個角色是要給Cate Blanchett,很好奇她會怎麼詮釋 )。我其實不討厭Anna,相反的,我還覺得這個角色應該是四個人中最寫實的一個。
後來面對Dan的指控,她反駁「那是仁慈」「不,那只是懦弱,你沒有膽讓他恨妳」。有意無意下,Anna的白色謊言或許是不想造成傷害,出發點其實更多是為了自己對「罪惡感」欲拒還迎的態度。

 

Anna和Dan這段對手戲的配樂,是莫札特的《女人皆如此》,暗喻Anna和Dan一個已婚一個有伴,卻難以自持地和對方擦出愛火。
這個歌劇的音樂在之後兩人對手戲有再次出現。

 

安娜與愛麗絲

 

Dan下樓去接來找他的Alice。幾句對談間,Alice立刻察覺到不對勁。下面這張劇照就是她在Dan轉身後的表情。
我很喜歡這邊的一些小動作,像是Dan整體的肢體語言冷漠,講話的表情比平常誇張,跟Alice說完話後轉身就走,顯示了他的疏離。然後Alice心裡已經知道發生什麼事了,於是跑向他勾住他的胳膊,這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動作。

擷取2.PNG

 

"I'm a block of ice.",Alice在廁所聽到了Dan在追求Anna,出來的時候話語帶刺,表情全變了,雙眼瞪著Anna。
她要求Anna也幫他拍照,Dan聽到這裡拿出菸來抽

擷取.PNG

 

Anna問Alice在咖啡廳當女侍是不是一個暫時的工作,Alice斷然回答:「不是」( 這裡或許帶有自我防衛的意思 ),Anna臉上閃過一絲驚訝。

電影第一次提到Alice的職業,是Dan在公車上問她是做什麼工作,還猜她是來倫敦念書。Alice當時回答是脫衣舞孃,Dan立刻變臉,可見Dan對於Alice的職業多少還是瞧不起的。
如今Alice為了Dan改到咖啡店當女侍,還是被Anna視為不夠合格的工作。
後來在Anna的展上,Larry離開前問Alice是不是脫衣舞孃 ( 應該是從Dan的書知道的 ),Alice滿不在乎的回答他:「是。所以呢?」,神色自若地回應了Larry唐突的眼神和肢體動作,但轉過身表情卻是委屈欲泣 ( 其實她跟Dan在一起的時候為了對方工作已經換成咖啡廳女侍,但Dan把她的這段過去寫進書裡 )。

Alice的社經地位,在三人中是最低的,她自己也耿耿於懷。她看到Anna工作室裡的作品,第一句話是問:「妳要舉辦展覽了嗎?」;Dan不打算與她共度周末時她問他「你為我感到丟臉嗎? 」; Dan跟她坦承出軌時,她想到的原因是:「是因為她比我成功嗎?」
但對照其他三人為高知識分子 ( Dan的前女友是語言學家,也可以做個對比 ),Alice對待感情的態度卻是最誠實的。

 

closerpic.jpg


拍照時,Alice滿懷嫉妒地刺探著Anna的底細,但當Anna反過來表示她覺得書中的Alice給她的印象和Alice本人不同時,她立刻臉色一沉 ( 原來妳心裡默默在評論我,瞧不起我 )。Anna問Alice她對於Dan用她的人生寫書的感想時,Alice終於爆發:「這真的不甘妳的事」( 妳居然還想介入到我跟他之間這麼私密的部分 ),然後果斷攤牌說她都知道了。


Anna無力地辯解:「我不是賊,Alice」。
我不是賊,Dan把Alice的人生寫成書出版,但他說他不是賊;Anna透過詮釋陌生人的肖像來舉辦展覽,但她說她不是賊。而他們背著彼此的另一半偷情,他們說這只是真愛,也不是賊。
其實誠然,他們最後真的偷的走什麼呢? Dan看似騙了Alice的感情,卻連帶收下了Alice的謊言;Anna背叛了與Larry的婚姻,但是騙到的不僅是Larry的愛,還有他對她「應該要對這份感情感激涕零」的想像。

 

 

丹與賴瑞
 

在四個人的「相遇篇」中,Dan和Larry是唯一沒有真正見到面的。
他們是因為Dan假扮Anna而在色情網站上有所交流。

Anna後來在展覽上對Dan打趣地說: "I believe you're acquainted... you've spoken. Well, conversed. Corresponded." 
短短兩句台詞,把現代人跟人之間交流的矛盾一語道盡。Acquainted、Spoken、Corresponded,都試圖說明人與人的試圖靠近,彼此之間卻又有如此巨大的鴻溝。

「偷情」舞台劇首次公演的1997年,網路剛要開始蓬勃發展,虛擬世界的衝擊,使關係互動的可能性進入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次元。
人們可以在網路上創造出虛實夾雜的身份 (「Dan假裝是Anna」為「只有表面是真實」的塑造,可說是「Jane假裝是Alice」這一「只有內在是真實」的反面 ),甚至可以使一個異性戀男人對另一個男人產生性幻想—這本該是所有接觸中被設想為最親密的一種。

擷取.PNG

 

 

賴瑞與安娜

 

被Dan耍得團團轉的Larry前往水族館,結果戲劇性地在那裡真的見到了Anna本尊。

「水族館」( Aquarium ) 一詞首次出現是做為Anna建議Dan新書的書名。
Anna喜歡水族館,她覺得魚是"theraputic"的。魚只能待在水裡,隔著一塊玻璃,永遠隔著一段距離,只能遠遠地被欣賞,和Anna的內心世界非常相映。
( 不過我不知道為什麼Dan當時會因此說Anna是喜歡 "filth" ( 不潔的 ),猜測是他書中與水族館有關的橋段牽扯到性,或是欲跟之前Alice說過的那句「魚會在海裡尿尿」輝映 )
相較之下,Alice在與Dan初遇的時候說過她不喜歡魚,我想Alice不喜歡那種距離感和不確定性。

 

Larry在水族館感嘆道:「魚啊,你必須對他們尊重些...在我們成為猿人前我們都是魚。」在後來Larry跟Anna的關係中,他始終也沒試圖靠近Anna內心的水族館,即便他在洞察人心方面有過人的才智,而且相較Dan感情層次確實更與Anna勢均力敵。對我來說這個舉動的確包含了某種尊重 ( 即便他對Anna的肉體並不尊重 )。

1-QslnoBQrhoA9CUTIoZUXAA.jpeg

 

 

交錯

021natport003.jpg

由Dan牽引而成的四角關係,終於在Anna的Stranger攝影展上會合了。

這個篇章開始並結束於兩對情侶的對話,中間有各一場交錯。
不過這邊大部分的細節在上面都提過了,就不贅述。

 

丹與愛麗絲

 

tumblr_lkc2s2JEgK1qaipgw.png

擷取.PNG
我喜歡Alice最後望向鏡子的表情。

 

 

愛麗絲與賴瑞

Alice和Dan在Alice的肖像前有了一場精彩的對手戲。


擷取.PNG


擷取3.PNG

喜歡這個轉身後的表情,表現出了Alice虛張聲勢之下的卑微。四個人當中她真的還是太脆弱太年輕了。

 

安娜與丹

 

299.jpg

Anna一開始佯裝鎮定自若,最後被Dan一句 " I'm your stranger, jump." 壓垮最後一根稻草,成為之後燎原之火的星點。

 

 

安娜與賴瑞


面對丈夫的妒火,Anna如同以往不斷的說些小謊。不過這次可以看出來她對於Larry的佔有慾、對男性陽剛力量的偏執和自戀已經生厭了。
最後一句 "You seem more like the cat that got the cream. Stop licking yourself." 衝口而出,代表了她對真實的Larry的看法,但她很快又遮掩過去了。

擷取.PNG

 

 

分手

我很喜歡這邊分手的剪接是用兩對情侶交錯進行的。

 

丹與愛麗絲


Dan跟Anna幽會回來後便跟Alice攤牌了。


這邊的對白都很有意思。像是: 

擷取.PNG

但是小姐啊...你自己當初也是這樣跟人家在一起的啊...只是當時Dan選了你而已。
這某種程度上呈現了Alice的天真,她還是相信「屬於自己的那份愛情必定是特別的」的年輕女孩。

不過這是屬於我的理解。

2013年 娜塔莉波曼 ( Natalie Portman ) 接受 湯姆希德斯頓 ( Tom Hiddleston ) 的訪問時說:「有一句台詞至今仍影響著我,我的角色說:『一切都是選擇罷了。』因為裘德洛的角色說他只是情不自禁,大家都這樣說,但這根本只是你自己的選擇 。在這個瞬間就可以愛上與不愛的世界,這種觀點好像很浪漫,但這忽略了更深層的,關於了解、尊重和愛另一個人,然後只沉醉於當下的刺激與立即的親密感。」

看來跟我想的還是有點不同—我覺得Dan愛上Anna沒有錯,錯的是他對Alice不坦誠。

 

Dan阻止Alice奪門而出之後,有了下面這段對手戲 ( 雖然個人認為Jude Law詮釋不佳,整個戲給Natalie Portman帶著跑,但這場戲本身體質就不錯,所以還是很動人 ) 。
我看的時候其實覺得,Dan雖然是個懦弱、自私的人 ( 而且他自己也知道 ),但他真的是個挺善良單純的人,在他選擇隱瞞跟坦承的事實中,顯示他某種程度上還是真心在乎Alice的,只是跟他對Anna的那種熾烈的情感不同罷了。

 

裘德洛 ( Jude Law ) 在一次訪談中說道: 「丹是一個自我封閉的落魄小說家,直到他遇到了愛麗絲,她成為丹生命中的繆斯,他開始靈感迸發。這段關係讓他走出自我封閉,鼓勵他重拾信心去尋找自己心愛的女人安娜。但不幸的是,這段關係命中注定要走向毀滅,儘管這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他對於Dan的理解準確呈現了這個角色的悲劇性。Dan的性格在四人中搞不好是最稱得上「善良」的 ( 我想這也是Anna和Alice都愛上他的原因 ),但碰上了他優柔寡斷、過於天真等人格特質,他的善良最後沒能帶他走出泥淖,反而更加成了他人生的不幸。

擷取.PNG

 

 

賴瑞與安娜


相較於Dan跟Alice的分手,Larry跟Anna的分手比較沒那麼純粹關於愛情了,更像是一場關於社會地位與婚姻等中產世俗元素的角力

Larry在這場分手戲中,首次展現了他脆弱的那一面。
雖然身為皮膚科醫生—這四人中社會地位最高的人— 一旦剝開他虛張聲勢的硬殼,他或許是四人中自尊最脆弱的人

他喜歡自稱"Sultan" ( 蘇丹 ),與Anna的相處中,也時常用「賜予」的態度對待她 ( 對話中有提到在禮物跟性方面 )。
男性雄風是他保護自己的外殼,也是他與自我價值最重要的連結。

擷取.PNG

擷取6.PNG

雖然Larry看穿了Anna內心的對於快樂懷有罪惡感,但他看別人通透的同時,對於自己的處境也同時深陷自欺—他真心覺得Anna跟他在一起是幸福快樂的,是他給Anna的「恩惠」。

 

Larry輕蔑愛,但也如此需要愛,他對於愛的不信任促使他只能用替代品 ( 性、社會地位、錢、男性力量 ) 評估關係的品質,而且無法自制地再三試探對方對他的愛,期待著對方若愛他,就應該要表現出嫉妒、給予性、表達感激等行為。
為了這些不安全感,他做了很多幼稚的舉動,例如主動提起飯店有妓女,但Anna的態度不如他預期,他又暗示裝潢過的浴室讓他覺得自己很髒,最後他只好自己坦白找召妓 ( 但還是強調他很愛Anna冏。下面劇照的表情可以看出來他其實一點也不抱歉 )。

擷取4.PNG
 
他太聰明、把人性看得太透徹了 ( 皮膚科醫生這個職業設定上也跟性病、外表有關,算是暗示這一點 ),以至於愛對他來說反而無法用不具體的東西來度量。

 

最後他意識到自己跟Anna這場分手戰已經落於下風之後,他極力想挽回的並非跟Anna本人直接有關的東西,而是Anna的忠誠,因為這點其實是最令他受傷的,就像蘇丹對臣子的要求。
這點忠誠如今只能用實話來展現,於是他渴求實話,各種實話,尤其是有關男性力量—性方面的實話。
在所有的虛假下,他其實渴望真實,但他始終找不到自己不相信的東西,所以只能霸道地命令別人不能給他不真實的東西。


 
 

Larry一進門時說了這麼一句話讓我心碎 "Don't move. I want to remember this moment forever. First time I walked through the door returning from a business trip to be greeted by my wife. I have at this moment become an adult. Thanks for waiting up you darling, you goddess."
他也非常想讓自己蛻變成可以成熟看待關係的男人,卻一直沒辦法擺脫自己內心那個充滿懷疑的小男孩。

擷取5.PNG

擷取.PNG

 

他跟Anna的擁抱和Alice和Dan的不同。
Alice梨花帶淚地拜託Dan抱她,Dan也不捨地配合她的繾綣深吻;Larry的擁抱則是Anna做為一個成熟女人主動給予的,Larry那麼一瞬間流露出脆弱,但很快地掙脫,跑到客廳的另外一頭。

擷取.PNG

 

Anna在這場分手戲也提到了自己過去曾被家暴。「要塑造這樣一位內心充滿傷痕的人物有很多困難,我試圖仔細揣摩,用我的親身經歷體會那些最糟糕的時期。」Julia Roberts這麼形容。
這應該是一個觀眾可以更進一步理解Anna這個角色為什麼這麼傾向自我保護、自我厭惡的原因。可惜的是著墨上力道有點薄弱,不如Larry的層次令人印象深刻。

擷取.PNG

 

 

試探
 

兩對情侶各自分手後,分別試圖展開新的關係,或重新認識自己。試探篇討論的是他們用一些極端的方法試探著這些可行性。

 

 

愛麗絲與賴瑞

Alice離開Dan之後轉回老本行,在脫衣酒吧被Larry遇到了。

和Dan在一起時,她不做舞女的工作,髮色也是素淨的。可以對比她在開場戲和舞吧的造型和當她和Dan在一起時的不同。

1802537966-23.jpg

 

整段戲像是諜對諜一樣。
Larry一開始以為自己碰巧直搗了Alice的弱點 ( 發現了她的脫衣酒吧,還以為自己知道她的真名 ),打算用Alice來發洩怒氣。
他用露骨的言詞羞辱她、刻意提起Dan、嘲弄式地剖析對方。
兩人像打乒乓球一樣一來一往,Larry不斷攻擊,Alice卻只是狡猾地閃躲,隻字不提自己,甚至Dan和Anna。

擷取3.PNG

127da36fe3123913225ad07de7ae350c.gif

擷取.PNG

擷取2.PNG


但這個平衡被Larry故意提起Dan的背叛後被打破,Alice被他刺激到一時失了陣腳。

擷取.PNG


 

Larry乘勝追擊,要求Alice親口說出她的真名—他此時唯一確定能掌握的真實 ( 雖然是他自己以為 ) ,也是他此時迫切渴望的東西。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沒有踩在痛點上,反而是被Alice擺了一道 — Alice照辦了,根本無所畏懼。但Larry不相信。
他試著利誘、威脅、甜言蜜語、同仇敵愾、哀兵,但Alice始終不為所動。甚至他提出了要照顧Alice,Alice也直說那是為了他自己的需要,不是她的需要。

 

最後他只好直接求Alice給他任何真實的東西,先苦肉計 ( 因為我也對妳很誠實 ),然後氣到羞辱對方 ( 妳以為妳這樣就算贏過我嗎? )。


 

他這段對Alice說的話實在太悲傷了: 既然妳都願意為我脫衣服了,為什麼不能可憐我,給我最想要的呢?

擷取.PNG

 

「妳以為因為妳沒有真的給我們任何自己的東西,或妳不愛我們、渴望我們,甚至喜歡我們,所以妳贏了嗎!」「這不是戰爭。」
Alice的職業充滿謊言,賣弄虛假的親密關係,但她知道這無關輸贏。騙不騙到對方,有沒有刻意保留真心根本不是重點—她甚至用了自己的真名。

擷取7.PNG

 

這段對手戲雖然看來是Alice佔得上風,但老奸巨猾的Larry在電影最後還是成功算計了Alice。

 

安娜與賴瑞

Anna與Larry的對手戲是交錯在她與Dan的對手戲之間,因為這兩者緊緊相依。

closer.jpg

 

還戴著婚戒的Larry挽回Anna不成後,設計激發Anna的罪惡感,要求Anna最後的溫存。

擷取.PNG

 

他了解Anna。Anna在關係中需要的根本不是快樂,而是她所厭惡的自己正在洗滌罪衍的感覺。
下面這段是後來Dan跟他在診所內的對話:

擷取.PNG

 

面對後來診所裡Dan的指控,Larry很坦然地說
" I didn't do it to give her a nice time. I fucked her to fuck you up ( 蠻有趣的文字遊戲,因為當Dan假扮成Anna與Larry在網上相遇時,狀況的確是這樣 ).
A good fight is never clean.

And yeah, of course she enjoyed it. As you know, she loves a guilty fuck."


最後Larry很賊地洗腦Anna:「像這種事最好誠實一點。」
一切大功告成。

Anna忍不住愧疚感而答應跟他上床的那一刻,他的詭計就成功了。

 

安娜與丹

 

發現Anna與Larry上床了後,Dan徹底崩潰了。

擷取.PNG

"Anna tells me you fucked her with your eyes closed. She tells me you awaked in the night crying for your mother, you mommy's boy. " Larry後來在診所裡這麼教訓Dan。
Dan在找尋的不是愛情,而是他內心失落的那一角,"It's because she doesn't need me.",Anna是如此的吸引他,是因為Anna成熟、典雅,更重要的是—像他母親一樣不需要他 ( 對母親早逝的孩子潛意識是如此 ) — Alice只是Dan母親的空殼,Anna才是那個有可能真正滿足Dan下意識追尋的人 ( 攝影展上Anna對Larry用的藉口是Dan的父親過世了,可略知這個暗示 )。

 

他是索愛的小孩,不是準備互相給予伴侶愛的成人。Larry太聰明了,他看穿Dan的弱點— "You don't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love because you don't understand compromise."
Dan不可能做到「妥協」( compromise ),因為母愛是不能不純潔的 — 他玩著兩面手法,一邊嘴巴說原諒Anna ( Anna潛意識需要負疚感來留在一段關係裡 ),一邊把Dan推到極限,最終造成了Anna和Dan的分手。

擷取.PNG

其實Dan和Anna在本質上是比他們跟另外兩人跟相像的。他們都懷抱著傷痕,想尋找人格缺失的救贖,卻也都無法離開能夠給予自己自信和了解 ( Larry很了解Anna;Alice很了解Dan。兩人也都比自己的伴侶更有力量 ) 的替補。
他們的相似注定彼此吸引,但這樣起始不健全的感情也注定不得善終。

 

"It's gone. We are not innnocent anymore.

擷取.PNG

 

重逢


賴瑞與丹


Dan淋成落湯雞地出現在Larry的診間。暗示了在這場爭鬥中他最終慘敗給Larry。
Dan的與Larry的再次交手,也同時有Anna與Larry重逢的含意。

 

在Larry乾淨、寬敞、白淨的診間,Dan像小孩,哭訴著不理解為什麼他的「愛情」,最終會輸給像Larry這種「不懂愛情」的粗暴劫匪

擷取.PNG

擷取.PNG

擷取2.PNG

Dan控訴著:你那都不是愛!Larry厚顏無恥地反擊:所以呢?我得到我要的了。

 

擷取2.PNG

最後Dan說Larry這種行為跟動物沒有兩樣。Larry狂怒地衝到Dan面前:「心臟不過是像充血了的拳頭!你這個搞文字的!你這個騙子!」
我給的才是真實!你以為是愛的那些東西,並不比我得更有價值,現在你居然說我是低俗的!我不知道Anna是怎麼樣的人,那你就了解嗎!起碼我看透她了!可以給她她需要的!

覺得克里夫歐文 ( Clive Owen ) 這段台詞真心演得好!但我找不到畫質好的影片檔。

擷取3.PNG

 

擷取.PNG

Larry代表的是Dan這種文學青年的反面:擁有社會地位、婚姻、粗暴而強健的體格、精明且目標明確。
「心臟不過是像充血了的拳頭」。就這麼簡單、直接,事實擺在眼前。我解剖你們,而不是去搞那套風花雪月,最終是我贏了,不是你。他得意洋洋地說:「我們必須尊重女人的選擇。」

 

Larry告訴他Alice的下落,要Dan回去找她:「她超乎理解地愛你。」( 的確是超乎Larry理解。不過他起碼比Dan聰明,可以看出這點 )


彷彿看穿了Dan,Dan都還沒開口,他就直接回答:「是,我看到了她的裸體。不,我沒有跟她上床。」
但最後Dan要走出門時,他叫住他:「我騙了你。我的確上了她。」一抹惡意的微笑:「抱歉告訴你。只是,我真的沒慷慨到可以原諒你,混帳東西。」

擷取.PNG

 

 

丹與愛麗絲

失去Anna的Dan又重新找回Alice。

movie-closer-thumb5.png

擷取2.PNG

在Alice偷走另一個女孩名字的墓園裡,Dan說那是她媽媽過世的地方。Alice就站在那,同樣年輕、脆弱、沉迷菸癮,需要被拯救,她是Dan早逝母親的形象。
「誰幫你切了吐司邊?」「我。」「你媽媽在你小時候幫你切過吐司邊嗎?」「是的,我相信她這麼做過。」「你應該要吃你的吐司邊。」「妳應該要停止抽菸」
「妳可以選擇任何人,為什麼是我?」「因為你切了你的吐司邊。」
Alice的面孔和名字成了他母親的替代品,Alice給予他的愛也像母愛,同樣包容、專一、純潔,讓他得以燃起生命的火花,去追求藝術、追求Anna—實際上才真正像母親,真正讓他無法自拔的對象。
所以當他說出 "It was the moment of my life" 跟 "You were perfect." 的時候,Alice看起來如此傷心 " I still am."—"What a face. What a wig." Dan形容他再次找到的Alice。其實他第一眼中的Alice,頂著一頭火紅的頭髮和天使面容,同樣單憑一頭艷髮、一個名字,就讓Dan有無盡的投射,並不比脫衣舞吧中的她真實—Dan沒有愛上真正的Alice,他愛上的是他第一眼的Alice。Alice很清楚這點,但她愛他


「為什麼你不讓我愛你?」Alice這麼問過Dan。
Dan在感情上下意識的推開Alice,但自己也不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要的其實不是她的愛情,而是她給的他母親的形象。

擷取2.PNG

擷取.PNG

他眼中的她讓他不由自主地想保護,像保護跟佔有一隻寵物一樣,但他始終不了解,也無暇顧及真正的Alice究竟是誰?需要什麼?


 

Dan千方百計想從Alice口中聽到真相,想確定她是否還是和當初他遇到的她一樣無暇。
「你不信任我。」
即便對於自己的脆弱如此寬容他卻不能接受Alice並不是來救贖他的天使—就像Anna一樣—不能一直無條件給予他需要的,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會有自己的故事。
這是作為孩子對於母愛的要求,Dan在感情中還是個沒長大的小男孩。

擷取.PNG

擷取.PNG

擷取.PNG


 

Dan煩躁地衝出房門,卻在電梯口看見了自己的模樣。
當初遇到Alice時,Dan戴著眼鏡;遇到Anna之後,他從不戴眼鏡。兩種狀態的Dan,一個是落魄的訃聞記者,Alice深愛的他;一個是俊美的失意作家,Anna所知道的他。但關於這兩種形象,Dan自己都不曾真正認識,只是不明所以地遊走在兩種渴望中,試圖抓住一點什麼。
電梯裡的Dan又再一次看見自己帶著眼鏡的模樣,想起來作為和Alice相遇時的自己。他趕緊回頭,但已經太遲了。


「我不再愛你了。」「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就是現在。」

擷取8.PNG

Alice終於醒了,接受了Dan其實不愛她的事實

 

Dan嘴巴說著愛和原諒,最後還是控制不住怒氣地大吼:「妳是誰?」
不再愛我的妳,會去和不愛男人上床的妳,不是我的純潔天使,那到底是誰?
「我誰也不是!」

一巴掌下去。
一切都結束了。

 

曲終


片頭音樂 The blower's daughter 再度響起。( 相關解釋很多,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把Blower解釋成「說謊者」的版本 )

 

擷取2.PNG

對愛情的理解黑白分明的人酣然睡去;
為了自己的脆弱而留下來的人一夜無眠;
終於,有人理解到自己愛上的只是一個幻影;
戒了菸,抹去臉上天真笑容的年輕女孩,做了成熟的打扮,顧盼生姿地走在紐約街頭。

 

擷取3.PNG

「Alice Ayers,
為了從火場救出三個孩子,
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最終Alice Ayers如一縷輕煙般消失了,這一場愛火中的另外三個孩子們,人生各自繼續。


飾演Alice的娜塔莉波曼 ( Natalie Portman ) 說:「愛麗絲完全塑造了他自己,但她又是四個人中最真實的人。

這段愛情對Alice而言或許就像一開始所說的那樣,是個歷險 ( expedition )。她生於公墓,最後跟著為之而生的愛情一起死去,葬在Dan母親的同一個長眠之地。

擷取4.PNG

 

 

 

4576caabdb10446332a6ada1d8c35f93.jpg

 

作者Marbel是這樣形容《偷情》的:「這是一個愛情故事,關注了愛情過程中的一些其他東西,像兩性間的猜忌、男性的迷戀、我們對自己和最親密的人所說的謊言和利用他人發現自己處境的方法。但最終這還是一個美好簡單的愛情故事,和很多其他愛情故事一樣,只是出現了差錯而已...人與人之間真正誠實的關係,只有可能發生在人對待自己。」

 

電影上映時的宣傳詞寫道: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 如果你相信一見鍾情,那麼你永遠不會停止尋找 )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ake a closer look. ( 如果你相信一見鍾情...那麼再靠近一點 )
Those who love at first sight are traitors at every glance. ( 那些第一眼就墜入愛河的人,是每個眼神的背叛者 )
"

最終,每個在自己心裡找尋神話的人必須理解:愛不是一種救贖,而是一種人際關係。關乎選擇,更關乎自己

 

飾演Anna的茱莉亞羅勃茲 ( Julia Roberts ) 說:「我認為這是一部關於人們因試圖彼此靠近而陷入困境的電影,他們努力靠近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努力接近真相這不僅僅是值得同情的情感隱私,也是人們私下裡或無意中希望去獲得的。」

 

我們試圖彼此靠近,以為可以因此靠近幸福,其實我們能靠近的,一直只能是自己。
最後幕落時,每個人幡然醒悟,在眾多親密關係中,我們愛上的不是那個自始至終的陌生人,而是謊言的女兒 — 她的名字是愛情,真身則是我們內心深處,那些光影混雜、不可言說的渴望與恐懼。

 

 

值得一看的訪談:四位主角接受訪問的精華節錄(網路上可以找到個別的完整版)

 

 

 

後記於04/14:今天看到鄧惠文醫師的一些訪談,覺得跟這部電影在談的很多東西不謀而合,甚至可以簡單地對應到戲裡面的各個角色。
這部電影或鄧醫師在探討的問題並不只關於愛情,而是廣義的人際關係。只是愛情相較於其他關係具有獨佔性跟選擇性的特質,所以更為複雜,牽扯更多人性。

 Dan:伴侶選擇在意識上三個層次


 Alice:身為孩子才為渴愛失去自我


 Anna:既是理性也是感性的奴隸


 Larry:你對他的好,對方真的需要嗎?/對於他人給予的好有複雜的感受

 

後記於06/29:節錄於克里希那穆第《愛與寂寞》

問:你談到為了自己的滿足而利用別人的關係,和你時常暗示一種叫做愛的狀態。你所謂的愛是什麼意思?

克:我們知道我們的關係是什麼樣子—相互地滿足和利用,雖然我們稱它為

在使用上,要溫柔對待和保護我們所使用的東西。我們保護我們的陣線、我們的書、我們的財產。同樣地,我們很小心地保護我們的妻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因為沒有他們,我們會感到孤單、迷失。沒有孩子,父母覺得孤單。你希望你做不到的,孩子會做到,所以孩子變成你虛榮心的工具。
我們知道「需要」和「利用」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郵差,而他也需要我們,然而我們不會說我們愛郵差。但是我們確實說我們愛妻子和孩子,即使我們為了個人的滿足而利用他們,為了被稱為愛國的虛榮心而樂意犧牲他們。我們非常瞭解這個過程,而且很明顯地,它不可能是「愛。
利用,剝削,然後覺得很抱歉,這不可能是愛,因為愛不是心靈中的一個東西。

現在,讓我們實驗一下,然後找出愛是什麼,不只是口頭上,而是經由實際上的經驗。

當你把我當作上師,我把你當作弟子的時候,我們之間就有相互利用的關係。同樣地,當你利用你的妻子、你的孩子,為了使自己更進步,你們之間有相互的剝削利用。而很確定地,那不是「愛」。當有「利用」的時候,一定有「擁有」。「擁有」必定引起「恐懼」,而有了「恐懼」就會有「嫉妒」、「羡慕」、「懷疑」。當有「利用」的時候,就不可能有「愛」,因為「愛」不是心靈的某個東西。

「想一個人」,不是「愛那個人」。只有當那人不在的時候,你才會想他,當他死的時候,當他跑走的時候,或當他不給你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你才會想他。你內在的不足設定了心靈運作的過程。當那個人在你身邊的時候,你不會想他;當他接近你的時候你想他,你就會被打擾,所以你視他為理所當然—他就在那裏。
「習慣」是忘記和保持平靜不被打擾的一種方法。所以「利用」一定會導致「習慣」,而那不是愛。

當人在利用別人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利用是一種思想的過程,用來掩蓋內心的不足,不論是正面地或負面地—不是嗎?
當不滿足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尋求滿足是心靈的本質。「性」是心靈所創造的、所描繪出來的「感覺」,然後心靈才會行動或不行動。「感覺」是思想的過程,那不是愛。當心靈佔優勢及思想的過程變得很重要的時候,就沒有「愛」。而「利用」、「思想」、「想像」、「掌握」、「掩蓋」、「拒絕」的過程都是煙幕,當這種煙幕不在了,愛的火焰才會出現
有時候我們確實有火焰,豐富的、飽滿的、完全的;但是這種煙幕會回來,因為我們不能長久保有火焰,於是就沒有親密感,不論是一個人或許多人,不論是個人的或非個人的。有時候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愛的香氣,以及它如何容易受到傷害,但是「利用」、「習慣」、「嫉妒」、「擁有」、「訂約」和「毀約」的煙幕—這些對我們而言變得重要,因此愛的火焰就不存在了。
當煙幕存在的時候,火焰就不存在;但是當我們瞭解「利用」的真相的時候,火焰就存在了。我們「利用」別人,因為我們內心貧乏、不足、微不足道、微小、孤單,而且我們希望通過利用別人能夠逃避。
同樣地,我們利用上帝當作逃避的一個方法。對上帝的愛不是對真理的愛。你不能愛真理,愛真理只是一個你用來得到你知道的東西的方法,因此總是有個人的恐懼,害怕你會失去你知道的東西

當心靈非常安靜,不再尋求滿足和逃避的時,你會瞭解愛是什麼。首先,你的心靈必須完全停止。心靈是思想的結果,而思想只是一個通道,達到目的的方法。當生活只是成為某事的通道時候,如何能有愛?
當心靈自然地安靜的時候,愛就會產生。不是別人要它安靜,而是當它看到錯就是錯、真就是真的時候,它就會自然安靜。當心靈安靜的時候,無論發生了什麼,都是愛的行動,不是知識的行動。知識只是經驗,而經驗不是愛。經驗不能瞭解愛。當我們瞭解自我的整個過程,才會產生愛,而自我的瞭解是智慧的開端。

 

 

後記於03/20: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對人拍照就如同施暴一樣,攝影者看到被攝影者從不曾看到的自己,認識了被攝影者從不知道的自己,攝影者把人轉化成一種可以被佔有的符號,攝影機是一種昇華版的槍枝,給人拍照是一種潛意識的謀殺,一種柔性的謀殺,等同悲傷時刻,令人不寒而慓。

我們張望,我們紀錄,我們表示知道。這是一種更冷的觀看。這是被我們稱做藝術的觀看方式。

「相機在美化世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如此成功,使得照片而非世界變成了美的事物的標準。」

拍攝就是佔有被拍攝的東西。它意味著把你自己置於與世界的某種關係中,這是一種像知識,因而也像權力的關係。而攝影基本上是一種不干預的行為。」

「就像窺淫癖一樣,拍照至少是一種緘默地、往往是明白地鼓勵正在發生的事情維持下去的方式。拍照就是對事情本身、對現狀維持不變感興趣。只要可以使某一對象變得有趣和值得,無論什麼事情配合—包括另一個人的痛苦和不幸—只要有趣就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