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dia.jpg

概述

       

印度土地面積排名全球第七大,人口數量13.3億為全球第二多。
        國內民族和種族眾多,其中最大宗的興都斯坦人( Hindustani )占印度總人口約一半。他們都擁有各自的語言,除了國語—印地語之外,印度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

擷取2.PNG

 

歷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西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過該文明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原因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
        西元前1500年,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 Aryan。又稱「印歐人」)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恆河流域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吠陀文化,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西元前300年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了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西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這段期間,發跡於摩羯陀的波羅王朝曾在770-850年間短暫統一過北印度。
        12世紀開始,來自於今阿富汗的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在1148年反叛伽色尼王朝建立的古爾王朝大規模入侵北印,攻占了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並且向南推進到納爾默達河,之後衍生出了了德里蘇丹國,德里蘇丹國在經歷圖格魯克王朝的頂峰之後開始衰落,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南部,加上帖木兒的入侵導致衰落。
        15世紀,同樣是來自中亞的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1526年攻滅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蒙兀兒帝國,巔峰時期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
        但是,蒙兀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宗教衝突而迅速衰落,此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1757年,蒙兀兒帝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印度也隨即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蒙兀兒帝國。
        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2/5 (有些省裡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英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甘地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穆盟)成立,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民族主義國家思想的興起和印度人民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印度終於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於是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宗教

 

        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四大宗教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於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則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約15% ),佛教反而只占總人口的5%。伊斯蘭教是在西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西元10世紀後,北印大多數王朝的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蒙兀兒王朝


  「印度教」被稱為「最古老的宗教」,自古以來被印度人以恆法( सनातन धर्म )稱呼,認為其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其受到婆羅門教(又稱吠陀教,是印度河流域的原始信仰)和佛教影響,相傳起源於上古時梵天(Brahma)傳給人類的《吠陀經》,由商羯羅從上述宗教吸收刪減一些教義而成。它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信仰人口甚至高於佛教。印度教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不同派別之間差異甚至會比其他宗教之間更大。與其說它是宗教,更可以將印度教歸類為一種獨有哲學觀點和生活方式,在印度自稱是印度教徒的人,對於跑去其他宗教的廟宇和皈依其他信仰是很ok的。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雖然印度教有輪迴觀念,但認為倘若破壞種姓制度的原則,則會落得永世不得超生的結果,故上至婆羅門下至賤民,均不敢廢除該教義,縱使今日法律上已不承認種姓制度。印度教中婦女們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弘揚母性,過去婦女們要儘可能多生育孩子。儘管印度教徒並不會普遍地漠視女性,但傳統中女性結婚時要帶著嫁妝離開,女孩仍會被家族視為包袱。印度教具有強烈的封閉性宗教特色,印度人生來即被視為印度教徒,沒有後天加入印度教的觀念,也沒有叛教的觀念。
 

       「伊斯蘭教」在西元8世紀初由阿拉伯帝國傳入印度。從此之後,伊斯蘭教對豐富和加強印度文化貢獻很大,不僅形成了印度北方古典音樂(印度和中東元素的合併),而且鼓勵烏爾都語(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合併)豐富傳統之宗教與世俗文學。19世紀末,印度穆斯林中出現改良主義運動和不同的思想派別。1906年,「全印穆斯林聯盟」成立,它與國大黨聯合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推進民族解放運動。但後因政治分歧,「穆盟」於1932年提出「兩個民族」理論,於是1947 年8月印巴分治,大部分穆斯林上層人士和中產階級移居獨立後的巴基斯坦,留在印度的除少數王公貴族外,多是處於最貧困階層的農民和城市貧民(賤民和首陀羅佔多數)。恒河平原上的北方邦是目前印度穆斯林最多的一個邦。90%以上的 印度穆斯林屬於遜尼派,另有少數屬於什葉派和蘇菲派。

Kashmiris-Muslims-and-India.jpg

  「錫克教」是近代宗教,起於西元15世紀,由印度教巴克提派和伊斯蘭教蘇菲派一神論的共同基礎上產生。創始人古魯·那奈克相信神委託他向人傳播新的救贖啟示,即所有人都應信奉真神,他和至1708年相繼產生的九大古魯教導基本的價值觀如祈禱、友誼、慈善等,作為通往生活中的靈性之路。那奈克的追隨者自稱「錫克」,源自梵文「shishya」即「學生」,男人蓄長髮戴頭巾帽(turban)、攜髮梳、戴手鐲、佩短劍、著短裝( 5K:神聖、清潔、決心、戰鬥和警覺),女人頭上則披著紗巾(chiffon)。錫克教並不積極傳教,因為它承認其它宗教的確實性。它並強調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分離與歧視婦女,信仰業報輪迴說,反對祭祀制度與偶像崇拜,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積極入世,奉行嚴格的一神論及禮拜幾代祖師。他們禮拜以旁遮普方言為主,敬拜的場所是謁師所,信徒要加入「卡爾沙」團契,表達他們是純淨者,團員男性名字加上「猛獅」(Singh),女性加上「公主」(kaur)。20世紀80年代時,據統計,信徒約有900萬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

sikh.jpg

 

       「耆那教」,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佛教經典中,稱呼這個教派為「尼犍」,是「離開束縛」之意,又稱他們為裸形外道。耆那教早期的歷史並不清楚,相傳有第24代祖師,他們約在西元前5世紀興起,因為當時出現了一位具影響力的領導者—笩駄摩那,被稱為尊者大雄(Mahavira),為第24代祖師,也是最後一位祖師。根據耆那哲學所述,所有的祖師都是人類,但是,他們已經通過禪定訓練和自我實現達到了完美或覺悟的狀態,他們就是耆那(jina)即「勝者」。耆那教認為世界是由極微構成,不由神造:無始以來,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業的束縛中,而業是善或惡行為的積聚。以五誓言作為生活的核心,反對種性制度。

17606_2.jpg

 

政治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由間接選舉產生。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內閣。
        印度總共有29個邦( states ),6個聯邦屬地( union territories ),以及國家首都新德里( New Delhi )。印度和中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 Arunachal Pradesh );另外,印度也宣稱中國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現今在印度百分之五的領土都是屬於有爭議性的。

 

地理

 

肥沃(且很常淹水-.-)的印度恆河平原覆蓋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絕大部分;廣大的德干高原佔據南部;印度西部是塔爾沙漠,這是一個岩石和沙塵的混合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部邊境線涵蓋了喜馬拉雅山脈。
氣候分為雨季(6-10月)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所以如果想去旅遊的話最適合的時候是11-2月。

800px-India_topo_big.jpg

 

建議必帶物品

 

濕紙巾:拯救了大家無數次
乾洗手:拯救了大家無數
衛生紙:不用很緊張帶一大包,帶小包隨身的就好,如果真的要買當地其實都有商場
沐浴組:我們住的雖然都是廉價旅館不是青旅,但也沒半家有給沐浴組
小手電筒:沒它不會死但有了很方便,因為印度馬路狀況不好,晚上走起來有點危險
學生證:不用國際學生證,普通學生證就可以。每一個景點幾乎都有打折,雖然台幣上可能只差50塊,但在印度就是一趟計程車的錢
離線地圖:很好用,印度免費的wifi並不常有。尤其搭計程車可以拿來看司機有沒有故意或不小心走錯。

 

*圖片皆取自網路
*文章內容來自維基百科和宗教經驗種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