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rothers-2shot-660.jpg

「你心裡一定還藏者什麼事沒告訴我,華倫小姐。他們兩人是不是對頭?也許,是為了那個女孩艾莎?」
「喔,不,不是的。」
「那是什麼事?」

安吉拉緩緩說:「你知道,多年之後忽然回想起往事的方式非常奇怪,我解釋給你聽:
我十一歲的時候,有人跟我說了個故事,我當時一點也不懂有什麼意義,聽過就算了,從來也沒再去想過。
可是差不多兩年以前,我去看一幕滑稽劇的時候,那個故事忽然又回到我腦海裡,我覺得好意外,甚至大聲說出來:『喔,原來那個布丁的傻故事是這個意思,我現在才懂。』
但是這兩者之間卻沒有直接關係,只是有些好笑的地方有點相似。」

白羅說:「我懂你的意思,小姐。」

「那你就會明白我現在要告訴你的事的意義了。
有一次,我住在一家旅館,正走過一條通道時,一間臥室門開了,我認識的一個女人從裡面走出來。那不是她的臥室——可是她一看到我,臉上的表情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於是,我也體會到有一天晚上在奧得柏利,看到卡洛琳從菲力浦房間出來的時候,臉上那種表情所代表的意義了。」
她俯身向前,阻止白羅打岔:「你知道,當時我什麼都沒想到。我懂事了——那個年紀的女孩子通常已經瞭解男女之間的事了——不過並沒把那些事和現實聯想在一起。
卡洛琳從菲力浦房間走出來,在我眼裡就只是卡洛琳從他房間走出來,和從威廉小姐或者我的房間走出來沒什麼不同。
可是我確實注意到她臉上的表情——當時我不懂那種奇怪的表情,也不可能懂。一直等我在巴黎那一晚從另外那個女人臉上看到相同的表情,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白羅緩緩說:「可是華倫小姐,你的話實在使我太意外了。從菲力浦親口告訴我的話,我覺得他一直很不喜歡令姐。」

安吉拉說:「我知道,我也沒辦法解釋,可是事實就是如此。」

這是我很多年前初次讀阿嘉莎克莉絲蒂《五隻小豬之歌》的其中一段。
覺得克姨真的把那種事隔多年才恍然明白某種隱晦感情的感覺寫得很清晰。


而不只是對他人,連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很多時候也都是像這樣來的突然,像口大鐘直接撞進心底。


Brothers-1200x1776.jpg

很多年前(大約18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好萊塢版的"Brothers"。
裡面的情感衝突戲對當時的我都太深了,不過裡面當時最讓我困惑的是 娜塔莉波曼 飾演的 Grace。也許是因為這個角色的矛盾遠沒有另外兩位男角外放的關係。

其中有一場爆發戲,是 Sam 終於心智崩潰,在家裡大砸特砸。
那時坐在螢幕前快被嚇死了,只想對 Grace 大喊:不要傻傻站著啊!妳老公已經不是原本的他了!快逃啊!

而出乎我意料的,女演員的詮釋方式,是站在原地,傷心地望著她的丈夫,神色一點也不害怕。
就只是很傷心而已。


最近發生一些事,半夜躺在床上時毫無關聯的這一幕猛然回到我心底,我這時才恍然大悟那是因為她真的很愛她先生。
她泫然欲泣是因為相信她先生的本質大於他的行為,因為他的痛苦而痛苦。

Grace 根本沒有想到要去害怕或是厭惡這個人。

那時想到這裡不禁哭了出來,是真心為Grace感到傷心。

我這才明白或許我過去對自己許多感情上的見解都是錯的——我可能在愛情上根本從來沒有愛過人。

想想 L 也是蠻可憐的,他不可能沒有一點感覺我其實只是需要他而已 ( 在各層面 ),事實上他的確有說過:「妳不愛我,妳只是喜歡我照顧你而已。」只是我們兩個都不成熟也無力跳脫。
我直到現在之前從沒有搞明白過我並不是那段感情的受害者。

我曾以為不能為人所愛是我的悲哀,現在我才明白沒有真正去愛人或許才是我不幸的地方。
我為自己的慾望受苦過,但從未為愛受苦過。

 

後記於07/23:

就在我寫完這篇文章的不久後,彷彿是上天真的會讓你的渴望成真,我無預警地走上了一趟自我發掘的旅程,在那裡我大概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愛情愛上一個人。

那種感覺實在難以形容,不過我真正體驗到要是你真愛上一個人,你不會因慾望而受苦,相反的,每一份付出都回報給你自身無與倫比的反饋,就像你透過愛對方,也在自己體內引爆驚人的能量炸藥一樣。
你會更清醒地了解自己,而在這份感情以外的其他時空會蒼白、壓縮,你會意識到時空於個人在實際的意義上確實是可伸縮的。

父母對子女之愛、手足之愛、情人之愛,這些東西是多麼複雜、深沉,卻又驚人的單純。
我有預感這只是我對這種強烈感情的驚鴻一瞥,我將會一再地去愛,一再地深掘這無與倫比的奧秘。

 

後記於2020/05/22:

「我喜歡妳,妳這樣滿意了嗎?」

一切都是從這句話開始。

我的內在有個聲音,告訴我我應該要說出我的心底話,告訴他我其實也喜歡他,他的喜歡對我來說是從天而降的幸運,是我整個青春時代最美麗的事。

但我什麼也沒說。事實上,我打了很多字,每個字都是讚美他的話,它們句句屬實。但沒有一個字說出最重要的事。

18歲的我是懦弱的,我當時有一段還在苟延殘喘的初戀,還有我的好朋友在喜歡他,這些都太麻煩,太傷人,不如先溜為上。
每每回想起這件事,我感到自己沒有他一半勇敢,我本來就配不上他,我的軟弱讓我更加配不上。

我喜歡什麼,我喜歡我們大家一起消磨時光,我喜歡我們幫彼此過生日當時真心感激彼此的存在,我喜歡我們唸書做習題,我喜歡我們在台北市搭捷運晃悠說一大堆廢話。

但這所有其實我最喜歡他。
我最喜歡他看起來有點困窘的模樣,我認為這說明了他真誠的謙虛,即便他是如此優秀;
我喜歡他很少笑,因為這讓我覺得他不迎合;
我喜歡他老抱著其他男生,我想這是因為他很寂寞;
我還喜歡他無所不在的老派,從他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流露出來。

現在27歲再回想當時的我們,我才發現自己有多低估他的寂寞。我當時太幼稚,不懂得照顧他,我感到內疚。
說來可笑,距離我們最後一次相處也有四五年了,我記憶中的他扭曲不說,說不定我還幻想出一些根本不是他的特質。

總之,每當我想起他—很奇怪,自從我們認識,幾乎是常常想起—我都會感謝我的人生裡有過他。甚至當我想到要放棄人生,或是假想自己去過另一種人生,只要一想到M,幾乎是思緒觸及到這個念頭,我就會很悲傷地想:不不,我愛我的人生,我哪裡也不去,就要活這一次,活這一生。

我這感激不僅僅是因為他說他喜歡我,為我在後來黑暗的人生中預先點亮了一盞燭火(當然這說明了他過人的品質),而是我崇拜他的才華,更敬重他的人品。
他是我們裡面心思最敏銳深刻的一位,也因此熱鬧無法完全滿足他。他受苦,他孤獨,他自卑,他渴愛,但他很有尊嚴的承受這一切,即便他當時只是個小孩,這些我當時都不明白。

當然如果有人來檢視我究竟都做過什麼,肯定要指著我的鼻子,說妳這說謊的毒婦,妳做的事明明一樣不像喜歡他。
在我跟初戀分手後,我又交第二個男朋友,還帶去跟大家一起吃飯,然後我們鬧分手還跟一大堆人苦訴;在看見他交女朋友親親密密時也不以為意,我知道自己真心喜歡看他快樂,其他的不想什麼。

但我必須辯駁,這就是跟我這種奇葩的人相處的難搞之處。我的想法中我配不上他,我相信他說喜歡我只是一時糊塗,等到他發現自己有多好世界有多大,我就會連著愛情和友情一起失去他。
而且我們倆似乎處在不太一樣的維度上,我喜歡思考人存在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會不小心走火入魔,而他似乎對傳統價值有堅定的信仰。

17歲的我在日記寫下:「我好像有點喜歡上M了,真糟糕,還好後來我想通了,我還是更喜歡B」那是我第一次騙自己,甚至我下筆的時候就知道了,因為我正沈浸在自己對B的迷戀裡,我不想脫離。我就是這副德行,太需要愛情的人反而會被愛情的感覺蒙蔽眼睛。
這件事在我跟L在一起的時候也發生過,我不斷去想M會找到比我好上萬倍的女孩,而我跟L才是天生一對。所以等到他真的交了,我也鬆了一口氣,起碼現在內疚的感覺不折磨我,他也很真心的快樂,這是雙贏。

我現在仍偶爾回想起我們倆最靠近彼此那一次,他貼近我,害羞地說他有個隱藏的資料夾在隨身碟中,我感到他的袒露帶來的親密和真心,我要是觸碰了又沒有保護好,我要怎麼辦?
於是我做了蠢事,我抓住那個秘密,丟開手,把它當場告訴在場其他人。這件事到現在我仍然很愧疚,我是個幼稚鬼,用秘密傷害一個人的一顆心。

有時候我會被問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妳會做什麼,我總說我希望自己早點成熟,然後這時候我一定會想起那個晚上我故作不在乎地丟擲他的秘密,還有有一次我們鬧著玩拿雷射筆作弄他,他困窘的躲起來抹眼淚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會感到他的悲傷刺痛我,小女孩的我那時候不明白這代表什麼,現在的我如果能回頭,我會希望能照顧他多一些,讓他回想起青春能少些難過。

我從沒忘記在我跟L大鬧一場那年,他在臉書上生日留言希望我快樂,我那時太注意我自己的痛苦,沒有嚐出裡頭有多真切的關心和慈悲,這些都說明他的本質,還有我為什麼直到現在仍如此感激,如此愛他。
我甚至在16歲遇到他開始,就始終是愛著他的,但我一路都沒有搞清楚過那始終沒有離開我內心的一點感覺是什麼,只忙著在這裡玩那裡玩,這花花世界的熱烈景象弄得我不亦樂乎。

我在琵卓河畔哭泣裡,男主角說:「我一直都爱著你,我保留着那枚徽章,心裡想着,有一天我一定要把它還给你,到那個時候,我必定已经有勇氣告诉你,我一直爱著你。我所走過的每一條路,都領着我回来找你。」
當我變得越來越像我自己,這古怪、揮之不去的感受和以往目眩神馳的經驗都不同。我哪裡也沒墜入,而是平靜地像當我漫步在海堤邊上。
我發現在這個經驗中,一旦我越像我自己,我就越愛他,或者說我越清醒,我就越明白自己畢竟始終是愛他的,他的本質就是我心所在的地方,像太陽都落去就看見星空一樣。觸及我的過程中,我也碰觸到我對他的感情。

說這似乎有些不禮貌,畢竟很可能是我單方面(應該說一定)的愛。就如我所說的,他已明白我實在不是值得他付出心力的對象。這可以從上一次我們見面,他連話不願意跟我說看出來。
誰可以討厭我,被他這樣看不起我就真傷心,因為他是個最好的人。
而也正是他那或許夾雜了窘迫的恐懼,幾乎同時刺痛我,我才發現到雖然我的自卑和軟弱會讓我對他豎起刺,但我其實一點都不想傷害他。

這就是我人生目前最沉靜的一份愛,愛到幾乎悄無聲息,連我自己的生命裡都聽不見這份愛的足音。
但這是我最懊悔的事,就是在18歲的時候,我因為自卑、軟弱、無知,沒有對他說出口那句我其實也很喜歡很喜歡你。
我為什麼老覺得自己必須說,倒不是因為我覺得結果會不同( 我其實倒很欣慰我們畢竟沒在一起,沒擋到他之後找到真正所愛的路 ),而是因為我希望就如同他為我點亮這盞燈,他現在的不快樂我應該在9年前就親手盡一份心力,這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返還的過失。

「我要一直坐在河邊陪着你。如果你要回去休息,我就睡在屋子外面;如果你要離開,我就在後面跟着你,直到你要我走開為止。那時,我會離開的,不過,終我一生,我都將愛着你。」
和我以往有過的所有激動的經驗都不同,我原本打算用朋友的身份一輩子愛他,並等待著這人生的洪流有天必定會將他沖離我。
而現在他要我走開,我就會離開不再打攪。但終生我都會記得這個人和那封簡訊,有我直到現在也沒有辦法拿出的品質和勇氣。

回想我的感情經歷,我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就愛苦戀,愛不平順的感情了...老在不對的時間心繫上不對的人。
多半還跟我從小跟家庭沒有什麼對等關係,也從未看過我爸媽彼此好言相待有關。
但我努力在學習。

 

後記於06/03:心理醫療訓練把我這些得自經驗的教訓,凝聚成一句話:『病人沒說的話,遠比他說出口的話重要。』—《心靈地圖》

 

後記於06/20:

我沒上《經濟學原理》這門課。我後悔了一輩子。我認真地想過了,如果在將來的某一刻,等我的事業平穩下來之後,我就有九個月或是一年的休息時間,我會回來這裡 ( 哈佛 ),來問福斯特校長,我能不能只來修個《經濟學原理》。因為不斷地,我時常閱讀有關經濟學的東西,我對這些東西似懂非懂的。我覺得那是我沒學到的知識,我總是覺得很後悔,我沒選修那門課,是因為我沒有自信,我只是想著,我不確定我能不能學好這門課,所以可能會影響到我的績點。我真希望當時我能修上那門課。我知道,我之前說過的一方面,我的確沉浸到了很多事情中,但有些時候我也會克制一下自己,我真的希望我當時能上那門課。—康納歐布萊恩

這是康納被問到自己大學最後悔的事的回答。

扎心了,我想這種後悔的心我也能懂。或許很多人都能,特別是關於情感的歷史的。

 

後記於06/22:

這時耐莉發現一個很要命的事情,凱瑟琳實際上對婚姻一點也不了解。
她以為婚姻不過是和一個人結婚了,而希茲克利夫是永遠和她在一起的

她說希茲克利夫和我就好像是岩層一樣,永遠在那,永遠不離開,他永遠在我心裡,他不給我什麼樂趣,我並不感到什麼愉快,可他必須在,他不在不行。
而林頓是有樂趣的,他的存在可使她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她問耐莉一個人結婚之後生活是否可不要改變,能不能做到。她完全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她只是忽然發現自己做錯事情了。

她覺得希茲克利夫是她心裡最大的痛苦,因為他們兩人是一體的,於是她根本感覺不到他的愛,而她非常渴望看到自己的愛情,也看到對方的愛情。埃德加卻在她對面,他們是兩體,愛與被愛都看得很清楚的。

然而要命的是,這天晚上她才有了一種新發現,發現什麼呢?那就是如果希茲克利夫在,那我就什麼都能看見,一旦希茲克利夫不在,我什麼都不能看見。
就因為他們是一體的,缺了他等於缺了自己的一半,生命是不完全的了。這是她對希茲克利夫的感情。

...

他跑掉之後,凱瑟琳就得了一場大病。她自己也不知道希茲克利夫對她的重要性。她不是一個丈夫,不是一個情人,甚至不是一個朋友,什麼也不是,但她必須要和他在一起,沒有他不行。—《小說家的十三堂課》

我真傻,傻的可以,把生活活得像小說了。

 

後記於06/30:

我要你去玩,像個孩子一樣—因為妳原來就是個孩子—一個勇敢、被嚇壞的、任性的孩子。我認為妳還是個孩子。除了孩子,誰也不可能這麼固執韌性,這麼麻木不仁。

她從來都不理解她愛過的兩個男人,所以她失去了他們。現在,她依稀覺得,如果她過去了解希禮,她決不會愛上他;而如果過去她了解瑞德,她決不會失去他。
她孤苦伶仃地想,在這世界上,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了解過什麼人。—《飄》

以下來自網友 张近微

123.JPG

456.JPG

 

後記於07/05:克利斯朵夫遇到過很多女人,可真正有過愛情的是安多納德,也正因為這是愛情,所以他們永遠沒有握過一次手,只是在包廂裡看過一場戲,隔著車窗和隔著馬路見上一面。安多納德是寄託在奧里維身上,與克利斯朵夫相愛。這是靈魂之愛,只有天才配領受,卻是以痛苦和寂寞作為代價的。—《小說家的十三堂課》王安憶談《約翰克利斯朵夫》

 

後記於07/19:

讓你的愛推你所愛的人進入世界――並且進入完全體驗他們是誰的經驗裡。這樣做,你才算是真正愛過人。你的責任是令他們獨立。只有當他們醒悟到你是不必要的時候,你才真的是他們的一項賜福。—《與神對話》

不要因為寂寞就希求一個關係,不。那你就走錯路了。那麼另外一個人就是被妳當成工具,你也會被他當成工具。可是沒人想被當作工具!每一個個人都是他自己的目的。使用任何人作為一種工具都是不道德的。

首先要學會獨處。靜心是獨處的一種方法。
如果你單獨時能夠快樂,你就已經學會快樂的奧秘。那麼,現在你與人共處時也能夠快樂。
如果你快樂,你就有東西能夠分享,付出。而且當你付出時,你也獲得;不會說是先獲得然後才付出。如此,你就有去愛別人的需求。

一般人的需求是被人愛。那是錯誤需求。那是個幼稚的需求,你還未成熟。那是個孩童的態度。

小孩子出生後,當然,他無法愛他的母親;他不知道何謂愛,他不知道誰是母親,誰是父親。他全然無助。… 他的母親必須愛他,他的父親必須愛他,整個家庭必須將愛灑在他身上。因此他學到一件事:每個人都必須愛他。
他從沒學過他必須要去愛。但是他會長大,而如果他維持這樣的態度說每個人都要愛他,他整個人生都會很痛苦。他的身體會長大,但是他的心智仍然是不成熟的。

一個成熟的人會去了解別人的需求:我必須去愛別人。

想被愛是幼稚的,想去愛是成熟的。

當你已經準備好能夠去愛某人的時候,一個美麗的關係就會出現;否則它是不會來的
『在一個關係當中的兩者,可能會對彼此很不好嗎?』是的,那就是全世界都在發生的事情。要對人好是很不容易的。
你甚至對自己都不好,你怎麼有辦法對另一個人好呢?你甚至不愛你自己!你如何能夠愛另外一個人呢?
愛你自己,善待自己。

那些所謂的宗教聖人一再教導你們不要愛自己,不要對自己好,要對自己嚴厲!他們教導你們要對別人柔軟對自己剛硬。這是荒謬的。
我敎你們的第一件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你自己。… 照顧自己。學習如何原諒自己─永遠原諒自己。… 那麼,你就會開花。
在這樣的開花當中,你會吸引其他的花朵。石頭自然吸引石頭;花朵自然吸引花朵。那麼那就會是一個帶著恩典、美麗、與祝福的關係。

如果你能夠發現這樣一個關係,你的關係將會成長進入祈禱;你的愛將會成為狂喜,而藉由愛,你將會了解何為神聖。—奧修

 

後記於07/20:我覺得我還是被恐懼和小我擊垮了。重點是我覺得沒有安全感,而且回想起來,我們彼此之間確實有很多失望的時刻。這整件事的過錯有我自我責怪的那麼多嗎?如果誠實一點想,或許沒有,因為畢竟他也很少回應我。我有種女性的本能,或是直覺,知道事情不對勁。但無論如何,即便我們彼此之間不是愛情,也總能說是有某種了解(?,也或許沒有,只是我自己在這邊亂想)

 

後記於07/29:Meego姊的小記。

「會想給予陪伴,但又不想利用。我希望他們能成為他們最好的樣子,而非我期待中最好的樣子。」

看了也是很能了解了。我們有相像之處。

擷取2.JPG

 

後記於11/18:

『有一個女人附在我身上,我好怕她—她愛上了那個男人,這讓我想恨你,並且我也忘不了原本存在的那個女人。那個不是我的女人。
現在的我才是真實的我,完完整整的我。』

...小說讀到這裡,卡列寧在面對其他人的淚水或悲傷時,一向表現出很厭惡自己情緒被感染的樣子。然而安娜一面說話,他一面掙扎著釐清自己情緒的當下,卡列寧總算明白了,他的惻隱之心不是性格缺陷。他初次體會到惻隱之心帶來的喜悅,一時感動不已,滿心充盈著愛和寬恕。...
他領悟到,一直以來他所厭惡的人格特質完完全全就是他的本質啊—這讓他內心感到一種奇異的平靜感。

...我覺得很奇特的地方是,這些人最接近真我的時刻,是他們表現得最不像我們所認識的樣子的那一刻

...我相信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是可以掩蓋起來的,並且這麼做的理由非常多。...—瑪麗蓋次基爾

 

後記於2021/01/04:《鎖》寫一個孩子拿了他的極寶貴的一點錢,決定去商店買一件心愛的東西,結果在營業員逼迫的詢問下,窘急地買了一把毫無意義的鎖。這些故事看著教人特別心痛。—王安憶

 

後記於03/25:

昨天諮商師問我:你覺得你前男友在這段關係裡的需求是什麼呢?」我被問得懵了,這才發現分手這麼多年來,我以為我已反反覆覆地檢討過這關係的每一面了,卻一次站在對方立場的念頭都沒有。這暴露出了我在愛中是多麼匱乏、自私而不自知,甚至完全沒有發現自己其實是個很少站在對方立場,同理心(我沒有惡意,但事實上沒有能力)差的人。我把生命的快樂無望地託付到另一個血肉之軀上,再責怪他不能給我我需要的。

我現在才真真信了自己必給不出自己缺乏的,一個不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愛人的。

我的人生之所以循環,不是因為命不好,而是因為我放任它在別人的掌握之中,寧願幻想自己可以找到捷徑,也不願意負起自己人生全部的責任。

你想要很多愛,可是,若你內心沒有充滿愛,那麼,就算別人真的給你了,你也無法認出它。不光如此,你還會懷疑對方:他是真的愛我嗎?怎麼可能呢?
於是你一次又一次地讓對方向你證明,他愛你,直到把對方搞得疲憊不堪,再也不想證明了。
—劉語絲

 

後記於04/19:生命似乎是離我們最近最習以為常的存在,我們常常因為生命太過於平常而忽視了它的珍貴和難得。在生命看上去似乎永遠都不會消逝的時光裡,我們眼裡只有自己。我們仿佛就是自己的君王,只要受了點傷,稍稍被辜負,就會嗷嗷大叫,就像整個世界都虧欠了自己。

可是當生命真的在自己面前漸行漸遠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原來歷經所有的時光,最終留在腦海裡的,不是誰負了誰,誰更愛誰,而是那些想愛卻來不及好好去愛的人、那些曾經傷害過卻來不及說一句“對不起”的人、那些日漸陌生卻來不及緊緊擁抱的人——在生死的邊緣,我唯一在乎的,是他們。

原來,愛裡沒有對錯,愛足以塗抹一切的過錯;
愛裡沒有計較,愛本身就是滿足的得到;
愛裡沒有懼怕,愛是寒冷中的溫暖;
愛是那束縱然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黑暗無比,卻永遠在陰影另一邊屹立不倒的光。
愛是甘願恒久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能夠放棄的,那不是愛。—廖智

 

後記於06/03:以下推薦一篇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看看的文章。以我個人經驗來說,過去我以為我在關係中那麼痛苦是因為對方不夠愛我,現在想想其實更大程度是我不夠愛對方。

關係處不好,也許是你不夠愛對方? by 史秀雄

關於情感的文章,普遍都是在分析對方到底愛不愛我,如何讓對方更愛我這樣的問題。
可是當你處在一段關係中時,是否有考慮過自己是否真的愛對方這個問題呢?
你可能要說,我當然愛了,我自己的想法我還不清楚嗎?可是你真的清楚嗎?

人的想法和認知的不靠譜,早已被無數心理學實驗所發掘。舉個例子,將一群人隨機分配到兩個組,分別問他們兩個問題。第一組的問題是“你現在願意花多少錢看十年前最喜歡樂隊的演唱會”,第二組的問題是“十年後你願意花多少錢看現在最喜歡樂隊的演唱會”。你猜哪一組給出的平均價格更高?
答案是第二組出價高於第一組,雖然兩個問題本質上是一樣的。就其原因,人們都傾向于低估自己未來的可變性的。放到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也無處不在,最常見的就是人們在分手之後總會說“我這輩子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人了”,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下一段,下下段戀愛總是越來越好的。
人對自己的認識有多不靠譜,有時候我們自己可能都想像不到,不信你可以去讀Dan Ariely的《可預測的非理性》。

回到正題,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在於,我發現許多朋友在戀愛中總是把視角放在對方身上,當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質問的都是對方是不是不愛我了。
雖然這樣的問題的確也值得問,但是關係永遠是兩個人互動的結果。如果伴侶對待你的態度變了,除了拷問他的用心,是否也應該反思自己在相處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與人的矛盾和差異永遠存在,彼此相愛的兩個人總會盡力讓關係成長,從而克服各種挑戰。而在諮詢中我看到的許多情況是,當一個人擔心伴侶不夠喜歡自己的時候,反而可能用抵觸,消極,甚至毀滅性的方式來應對。看到這樣的情況時,我時常會覺得這哪裡是愛呀,這和愛差的太遠。如果你並沒有發自內心地愛對方,那麼你在感情中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也可能將關係悄悄推向更艱難的方向。

搞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愛對方,或者說對對方的感情本質上是怎樣的,是一個許多人忽略的問題。關係相處不好時,我們最先想到的是質疑對方的誠意,然後想到的是自己愛的能力,可是卻很少考慮到“不夠愛”這個其實深刻影響關係品質的因素。

我們對於愛的判斷很容易被各種情感所影響,所以我們會把一些狀態誤當作是愛。
我見過許多認為自己是愛伴侶,但是走進內心深處卻又發現不是愛的人。
所以他們的問題不是不會愛,而是不夠愛

雖然愛很複雜,但我想為你提出一個易懂而又坦誠的角度,希望可以幫助你對自己愛的能力少一些質疑,也更順利地找到真愛。

愛和喜歡

什麼把兩個人粘合在一起?我大致可以總結出三種性質上不同的感覺:愛,喜歡和渴求。首先我們把愛和喜歡做比較。這是兩種經常容易被混淆的體驗。我們先說說他們的共同點。

喜歡和愛,兩種感覺都會讓我們對對方有想要親近的感受
有的人覺得我隨時都想見到他,都想和他在一起,這就是愛了。但是這或許僅僅因為你渴望那種在一起時的愉悅感,而且這種愉悅感很容易和初識的新鮮感和興奮感所混淆。熱戀期過了,愛的感覺就沒了,可能就是錯把喜歡當做愛了。

喜歡和愛,也都會讓人想要佔有對方。有的人喜歡用佔有欲來判斷自己是否愛對方,我認為這是不靠譜的方式,因為佔有是人類的天性,我們通過佔有欲來維護自己的界限,但是被我們劃為己有的東西未必一定是我們願意投入情感的東西。嫉妒的情緒往往是被社會比較觸發的,比如你的朋友新認識的夥伴比你更優秀,更好看,你就可能想要把自己的朋友抓得更近一些,害怕有一天自己被拋棄。但是這並不代表你有多愛這個朋友。

愛是什麼,或許很難有統一的答案,因為愛情是一種高度主觀的體驗。
但是對比喜歡和愛,我想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愛會讓你對別人有極強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意願。你在意對方的感受和體驗,在意到你願意付出額外的努力來確保對方的滿足,即使代價是自我犧牲。

相比之下,喜歡則是建立在自己不受損害和影響的前提上,兩個人可以共同創造更多快樂。因為喜歡而建立起來的關係,一旦需要你放棄一些自己的利益,為對方多一些付出時,喜歡的感覺就會開始和埋怨的情緒打架。

更進一步講,愛相比於喜歡是一種更接近人類本能的體驗。想像一下你現在生活在充滿危險的非洲大草原或者亞馬遜叢林,如果你只是單純喜歡你的伴侶,和他在一起開心,但是遇到了掠食者的危險,你選擇的不是豁出命去保護,而是為了自保落荒而逃,最終你和伴侶的生存概率都會很低。

人類經過六百萬年的進化,之所以能夠體驗愛的感覺,就是因為這感覺是利於自然選擇的。而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社會動物,最有利生存的情感關聯必然是包括強烈的同理心帶來的付出和自我犧牲行為的。所以我認為這是區分喜歡和愛的最重要標準。

愛和渴求

當我們的某些需求無法被滿足時,會體驗失望,焦慮,憤怒,難過等情緒。當這種不滿足的狀態長期持續時,我們則會在不滿足感的基礎之上再體驗多出來的一層無助和恐懼感。在一些人的成長經歷中,這種無助和恐懼感可能會一直存在。因而當他們成年之後,會被這些感覺一直驅動,想盡一切辦法去避免自己不被滿足。這樣的情況,我稱其為渴望。

基於渴望建立的關係,是被恐懼驅動的,害怕的是關係破裂後自己會回到持續不滿足帶來的無助當中去。對比愛和渴求,如果你和愛的人分開,讓你難受的會是分手給對方帶來的傷害。而當你和渴求的人分開,讓你難受的則是自己可能面臨的痛苦。

愛和渴求都會讓人產生換位元思考和自我犧牲。在恐懼的驅使下,我們對渴求的人也會有類似同理心的行為,但是這種自我犧牲的終極目標是取悅對方,從而可以讓自己滿足。可是取悅行為並不能像愛當中的付出那樣給自己帶來快樂的體驗。因為被恐懼驅動的付出,達到的效果是不恐懼,而不是快樂。

這就是為什麼取悅型人格的人,會忍不住取悅自己的伴侶,但同時在關係裡並不會感到很開心。付出的行為和自己的快樂是脫節的,因為付出行為實際指向的是避免被否認,被疏遠,被拋棄等可怕的結果
愛和渴求看上去都會讓我們付出,但是基於愛的付出讓我們快樂,因為我們對對方擁有真正的同理心,所以對方的快樂會自然轉化成自己的快樂。
而基於渴望的付出,只是讓我們的恐懼被安撫,讓情緒從負數變成零,而並沒有變成正數。

如何知道是否真的愛?

愛和喜歡的區別是是否有基於同理心的自我犧牲,愛和渴望的區別是自我犧牲基於同理心帶來的快樂還是基於自我匱乏帶來的恐懼。搞清楚了愛,喜歡和渴望的區別,或許你就可以對是否真的愛對方有一些初步的判斷了。

基於這樣的自我覺察和反思視角,你可以通過這樣幾個小練習來幫助自己判斷你對伴侶到底是怎樣的感情。

第一,回顧你和伴侶曾經有過的重要矛盾衝突,在處理的過程中,你自己做了哪些選擇?這些選擇更多是對自己有利還是對對方有利的?如果這些選擇是對對方有利的,你對自己的犧牲作何感想?衝突當中是選擇隱忍自己的衝動,好好和對方講話,還是告訴自己他媽的我今天就是要出這口氣,這樣的選擇很能夠體現出一對對方的同理心程度。

第二,想像你和伴侶現在在商討一個抉擇,比如晚飯吃什麼的問題。你和對方都有各自很想吃的東西,只要吃到了都會感到很開心,而最終你選擇了讓伴侶去吃他喜歡的東西。當你想到這個結果的時候,腦海裡首先看到的是什麼?是對方大快朵頤的樣子,或者你自己的滿腹怨言,計畫著下次重奪決定權的樣子?

第三,你願意為自己的伴侶作出的最大犧牲是什麼?你願意為了對方放棄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當想到這些付出時,你又是怎樣的感受?有趣的是,因為愛做出的付出,往往可能顯得不是特別重要,讓你覺得值得,而這種值得的感覺又和付出的多少沒有必然關係。值得不值得,在愛當中是和給你伴侶帶來的快樂掛鉤的。

這樣類似的問題你也可以為自己設計,但這些問題應該儘量是關於你過去作出的客觀選擇,或者你在假想情況下會作出的實際選擇。
將愛不愛的判斷和行為、選擇更多掛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你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比如當前你可能很迷戀一個人,或者承受著一些自己都不願意承認的被拋棄恐懼,所以完全通過對內在狀態的覺察來判斷愛不愛的問題,會很容易有盲點。

如果通過這些思考,你發現自己可能不是那麼愛自己的伴侶,那麼也請不要覺得意外或者失望。因為彼此相愛的關係本來就是非常難得的,大多數的人在大多數時候都只能努力地在更像是喜歡或者渴望的關係裡努力尋找愛。如果你的關係也是如此,這多少是意料之中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在遇到愛之前的時間裡,還是很有必要盡力體驗和探索。

總結

做了許許多多情感諮詢,關於情感的諸多問題,我越來越多地認為往往都可以歸結於彼此不夠相愛。
如果真的很愛,兩個人都會有足夠的動力去努力跨越關係中的挑戰,也就不會有停滯不前或者無可救藥的感覺。

這個道理其實和個人成長是相通的,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可改變的過去,但是如果你足夠愛自己,願意為自己的成長而付出,那麼就無所謂你是否完美,缺點是否太多了。

當我們糾結於一段關係中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時,這或許本身就是不夠愛的表現,因為你只是喜歡對方,而關係的缺點在和你的喜歡打架。
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會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共情對方作為一個人,一直以來背負這些缺點而承受的痛苦。當你瞭解到這種痛苦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去支持對方改變,成長,擺脫這種痛苦,而不是指責和不滿他的不完美。
好愛都不難,只要兩個人真的愛彼此。

愛是什麼?愛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心靈的深深瞭解,進而想要讓他快樂,為他分擔痛苦的強烈渴望

 

後記於07/16:

許子東:「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在想,我有沒有碰到過這麼一個主教,我有沒有一次,我對一個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人家沒有懲罰我,反而再送一個燭台給我。
史航:「而且我覺得雨果寫得好,先你偷的是餐具,最後送你的是燭台,因為最後冉阿讓這個苦役犯到臨終前,他看著還是燭台。他說我不知道天上那個人,對我做的一切是否滿意。這個燭台,歸結得特別好。
冉阿讓人家送他燭台,他出來就是好人?沒有,他還搶了孩子一塊錢,所以他這個粗暴的、橫蠻的人性不是一下就被馴服的,你給我這一束光,不見得我就活在光裡。但突然我發現,我錯了,我回不了了,這才是欠下債,如果馬上就去做個好人呢?重要的是,那麼對我好,我還是沒做上好人,我即使發現,這個債,我要用餘生去還。」

這突然讓我明白為何會說"恩典"不能贏得,只能接受」。

 

後記於12/01:「在愛這件事上,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保持誠實,不要自欺欺人。事實上,只有當你將別人的幸福作為你思想中最重要的事情看時,才會品嘗到愛的滋味。否則的話,最多是在做一樁雙贏的交易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所謂的愛也就消失不見了。—薩古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