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ythm-of-blood-qi.jpg

和前一篇 王唯工《水的漫舞》相同。此篇文章是讀《氣血的旋律》,略作整理。
文章的內容均取自於本書,只是根據自己的心得重新將字句分門別類,也以便日後重讀。若有不是出自於本書的圖片,會在圖片旁標註。
本書比起前篇《水的漫舞》,與《氣的樂章》更相關,建議搭配服用。

使用須知:中醫理論眾說紛紜,以下文章均出自於《氣血的旋律》,僅代表作者本人看法。(注)則代表我讀這段之後的個人解讀,與原著無直接相關。因此這篇文章僅可視為個人讀書筆記,不可直接等同於著作本身,有興趣的人還須查閱原著,以免受到誤導。

 

從駐波走向諧波

向上輸送的血液在主動脈的最上端,大迴轉發生前,就以分支將血液經過頸部,送到頭上的迴圈去
於是,粗壯的升主動脈,一方面,在主動脈的上升分支中,產生比心縮壓更高的位能 ( 所以在手臂量血壓時,常常低估了送往腦中樞的血壓 );一方面可以將血流的動能由血管壁的振動轉換為向下傳輸的聲波 ( 壓力波 ),傳送到各處微循環。
壓力是純量,不像動量是向量,避免了運動干擾血流行進方向的可能性

這些分別在各經絡、各器官集結的振動,就是用來推動血液進入該經絡、該器官中小血管的動力。
一旦血液進入小血管,組織中的負壓就會經由毛細管及虹吸現象,將血緩緩地引導進入組織中。

每個器官都是由許多動脈以複雜的結構組成,其共同點則都是呈網狀,而且是一圈又一圈的器官與主動脈以接近直角的血管與器官相連,讓壓力可以很容易傳入通往器官的血管,但卻不會將許多動量分流到器官的血管中去。
這個結構有點像消波塊,把血液的動量消耗了,但保留了血壓

身體如此設計,在控制器官中血流量的程式上,就簡化了非常多,身體只要偵測幾個關鍵點的血壓,就可以控管進入器官的血量,而不需要掌握會隨時變化的血流

但即使是這個提綱挈領的設計,要控管流入器官的血流仍然是大工程,所以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節就各自生長在其掌管的器官附近,而膀胱經上的俞穴,就是運送血液給這些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的轉送站。
因此可以說,膀胱經是內臟健康的樞紐。


1950年代,有些學者提出駐波理論。
要形成駐波,波在導波管之兩端都要強反射,我們卻無法解釋血管如何形成強大的反射波 ( 尤其主升動脈的一個大迴轉,讓反射波消失無蹤 )。

所有大動脈的末端都是環狀的,而且此環的終點又是下一段輸送的起點,如此環環相扣直到環狀之外的小動脈才是樹枝狀的。

到了樹枝狀的動脈結構中,血液壓力波不在這裡傳送,壓力波在此迅速降低,並轉化成血液流出的動能,在這些樹枝狀的動脈中,血液依靠的是直流的壓力。( 樹枝狀的動脈是經不起運動干擾的,因此在我們的肺循環外部,就由許多根肋骨牢牢的固定著 )

把這些迴圈末端當作邊界條件,重新計算徑向共振方程式的解,會發現在此邊界條件下,不論由圓圈向外延伸的小血管中的開口是開或關,其解只有一個,且與一條末端閉口的直管是一樣的。
此時血流在圓圈之最遠端雖為0( 因為由兩個分支流過來的血流因對衝而消失[補充1] ),但血壓卻是最大點,所以由血壓來看,圓圈之最遠點都是波腹

由血壓波的角度來看,將原來波節的邊界條件全部改為波腹,便可由徑向共振方程式解出「停留解」。
這個在循環系統的停留解,也因為血管之結構在手腳是由多組迴圈構成而穩固波腹的位置。
( 此解可以是駐波,但即使由迴圈底部 ( 波腹 ) 波源往回傳送之回傳波不夠大,不能產生駐波形式之共振,也能將各諧波在固定位置停留。)

因此我們發現,駐波在動物胚胎發育時,因為胎兒本身之循環動脈不需開口,容易產生
( 練功時,如將小動脈開口關閉,仍可能在手腳等迴圈中產生局部性的駐波,產生外氣或外功。[補充2])

出生後,由自己的肺提供氧氣,自己的腸胃提供營養,此時各動脈都要開口了,「氣」就不可以再以駐波的形式存在。
此時各個器官及手腳的迴圈將波腹的位置固定住了,共振不再依靠反射產生駐波,而是利用在胚胎時就以氣為藍圖的循環系統決定的身體本身的共振特性[補充3],將循環系統移到「停留解」

像撥吉他弦一樣,要撥在弦長的1/7處,各諧波的共振最好
因此由人中( 頭上圓圈形circle of Wills的末端在人中之內 )量到湧泉,心臟也約在1/7處。一些原始舞蹈以強烈低音配合接近心臟的節拍,來鼓盪我們的循環。以比心跳稍快的速度走路,其實也有相同的效果。騎腳踏車雖然是週期性的腳步運動,但比不上走路的全身性週期運動。

肝臟約在心臟對稱的位置,
腎臟連結在C2的波腹,
脾臟連結在C3的波腹,
肺臟連結在C4的波腹。
而C1的波長約為身長的兩倍。

 

[補充1] 血流之動力轉換為壓力 

當壓力波分別由環的兩邊送進來,一定在環中接近終點的地方相遇。

這個環狀結構兩邊相連在一起的動脈,不僅直徑大小要盡量接近,其由大動脈分支後,到達此環狀的最遠點之距離也要盡量接近。

相遇時,所有的動量因為正面相撞而消失,全部轉換成壓力,這個壓力最終將成為心舒壓的一部份,而儲存在這環狀之中
下一段動脈可以接在這個壓力波最大而沿著血管血液流量最小的接點,當作下一階段血液輸送的波源,就像新的主升動脈一樣,將動能盡量轉化成為壓力波的能量,繼續向遠心端輸送。

[補充2] 外功

如果以氣功將大、中血管連結到小血管中的開口關閉,這個沿著血管傳送的壓力波,因為沒有用來輸送血液,波動會疊加。於是這些共鳴箱也像古箏的共鳴箱一樣,鼓動空氣,製造聲波,只是血液壓力波的頻率比較低,是次聲波,耳朵是聽不到的。這個由身體內的共鳴箱集結後發散到體外的次聲波,就是外氣。
一般的外氣,以全身為共鳴箱者,最容易產生,也就是將全身真皮 ( 腠理 ) 視為一個大共振箱的三焦經 ( C9 )。
這些能量,本是用來行血的,結果被引導到體外來,會引發腎虛、失眠、內分泌失調等等各種陰虛的症狀。

[補充3] 身體的共振特性

心臟在所有器官都沒分化前,很早就開始跳動,這個胚胎時期的循環提供的是「氣」

因此每一個器官,都與心臟打出的某個諧波共振,也同時踏著各自的舞步,按部就班的生長。就像循環系統的弦只有一個,共鳴箱卻有許多個,分布在各器官、各經絡。
因為大家都成比例的生長,就可以維持各器官原有的共振頻率 ( ex.與C1共振的器官一路長大仍與C1共振)。也由於同一種功能的器官及組織分配同一個頻率,身體宜按照功能分門別類

隨著每個器官逐漸長大,共振頻率也變低,所以人的心臟隨成長就跳得越來越慢。

 

循環系統

電子由發電機送到導線,電壓就升高了,新進來的電子幾乎留在原位置,而用戶把開關打開時,是在開關前的電子掉進了開關後的電燈,照亮我們的房間。所以導線以很慢的速度輸送電子,但電磁波像光速一樣,把電壓送到用戶的開關前。

因此為了比較長距離的輸送,交流電是比較好的輸送方法,電子只需在短距離之間來回振盪,而不必從頭到尾走完全程,所受到的電阻也可以調整到最小。

交流電送電時,將發電機產生的高電流、低電壓的電磁波,以變壓器轉換成高電壓、低電流的電磁波,用戶使用前,再由變電所把高電壓、低電流的電磁波轉回低電壓、高電流。
血液輸送時,心臟打出的高流量、低壓力的血流,先遇到心舒壓,提升了直流的電壓,又撞上主動脈弓,做180度的轉彎,此時,多餘的流量就化為聲波—一個與交流電相似的壓力波。這個壓力波不是在0壓力,而是在心血管系統的平均壓力 ( 1/3 SBP+ 2/3 DBP ) 像交流電一樣上下振盪

在考慮循環系統時,最好把血管也當成系統的一部份。體循環以車胎狀為構築單元向下連結,在車胎之最下必為壓力波之波腹,又可做為下一個車胎之波源,適合血壓波之輸送

而循環系統也有小動脈叢,其實也就是穴道的結構,許多小動脈與神經都糾結在這裡。
這裡的小動脈彈性已非常小,對於壓力波已沒有多少輸送能力,它們就像變電所一樣,一方面將血壓降低,一方面擴大接觸面,以提高供血範圍

總之,不論是電流的輸送或血流的輸送,壓力要抵達遠方的用戶是輸送系統設計的主軸,而不是流量


不同的是,電子到處都是,尤其在導體上,只要加了電壓,就一定會有電流。
血液輸送的基本原理是不一樣的。為了循環系統的正常運作,設計上不僅要考量血壓,也要考慮血流,因此維持心舒壓的設計就成為關鍵。

為了維持心舒壓,循環系統又加了許多設計。
小動脈與組織的接合處有許多動脈的開口,直接通往組織去,如果這些開口太多,血液太多流向組織,心舒壓必定下降。所以這些開口,只能有極少數是真正打開的,而且是輪流打開。

這個心舒壓的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靜脈幾乎沒有血壓。血液循環系統,靜脈回流靠閥,也就是瓣膜。所有的能量都在動脈,所有的能量都能使用。


在交流電路設計上有個需要注意的特性,那就是「阻抗匹配」。
波的傳輸中,也有相似的現象: 波由一個導波管,進入另一個導波管,如果兩段導波管的阻抗匹配的很好,則在原導波管中的能量,就會全部傳送到接續的導波管,不會反彈,也沒有損失。

血管在向遠心端方向,變得越來越細,為了阻抗匹配,血管壁就越來越硬

這個阻抗匹配到了小動脈末端要與組織連結了,會出現兩個難題:一是血管埋進組織裡,其阻抗一定會受到包圍其組織的影響;二是在血管末端開口數量常常在變化。

上述血管環狀的設計,能夠解決血管末端進入組織時的阻抗匹配問題,因為血管根本沒有插進組織中去;另外,由於以環狀動脈作為邊界條件解出的停留解,與終端血管完全關閉是一樣的,血管末端開口數量浮動的問題也解決了。

 

70年代的科學家常常認為肺循環為體循環的迷你版。

但由解剖來看,肺循環只有樹枝狀的分叉,右心室的血壓是0-30mmHg,沒有心舒壓。
由此可知,肺循環和體循環是截然不同的任務,肺循環是將壓力轉為流量的地方,而沒有心舒壓是避免阻礙血流。

在肺循環中也有一個突然面積較前段縮小的一段小血管,此段小血管的前面和後面的血管體積都突然加大,這個緊縮段就形成噴嘴,將血液像小水滴般的噴出去,這個設計就增強了血液擴散的效果。
即使在這個以擴散任務為主的肺循環,血管壁上儲存的位能仍約佔97%以上,而血液中的動能只佔2%左右,只是越往肺泡端,血管越硬,動能的比重也就越大

 

血循環與經絡

循環系統為了提高效率,以頻譜率的方式來分配血液壓力波、能量。
心臟的跳動是固定頻率的,所以血液壓力波的基本組成頻率一定是心跳頻的整數倍 ( 諧波 )。

每個諧波分配到的能量,是依照心跳送血進入主動脈的波形加以調節的。
因此,該頻率諧波的能量是由心臟的輸出,與該頻率共振之器官及組織,共同決定的。

心臟總是會在共振不好或是有救急需求的頻率上多加些能量。
這就是脈診能夠診病的原理。

 

高血壓

脈象:
C4(肺)↓
C0(心)↑

高血壓患者的脈波圖形中,在最高點的後面,有一個突出的波,他們把它定義為「加強係數」。
實驗發現,給同一個人吃不同的降血壓藥,能夠同時降低主動脈血壓的藥物,最能夠減少血壓波波形中的加強係數
b-blocker就對降低加強係數效應不大,後來發現,這種藥物對手臂上量得的血壓有降低效用,但對主動脈的血壓沒有多少降壓效果。
ACEI則對降低加強係數非常有效。後來發現,這個西藥不僅降低了加強係數,也增加了C4的能量。由於這個西藥是周邊血管擴張劑,因此證明了入肺的血管與周邊血管的關聯性,提供了「肺主皮毛」的佐證。( 個人認為這個推論或許還可以加上一點可能性,就是ACEI抑制的ACE本就是由肺臟製造,被抑制了之後肺臟可能產生虛火 )。


一般中醫認為高血壓是因為「肝火亢」,由高血壓波形來看,加強係數位於脈波圖的高峰後面,的確很像肝火旺。
但我們分析高血壓患者患者與對照組卻發現,這個凸出波出現在波峰之後,主要是由於C4太小造成[補充4]。

因此我們認為高血壓「肝火亢」的現象實則為「金不剋木」:肺虛→缺氧→組織代謝不完全毒物需藉由肝臟來協助處理→肝血流量增加→肝火旺。
這個肝火正是所謂的虛火,是肺虛誘發的肝火。

因為缺氧,血壓上升了。
由血管共振方程式可知,一旦血管半徑因為血壓上升而變大,血管上之張力就會呈U型的向上增加 ( 彈性係數K變大 ),此時為了維持共振之特性,血管只好增生變厚[補充5]。

引起高血壓最普遍的原因是腦缺氧
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肺功能不良。肺功能不良產生的高血壓,比較傾向於心舒壓上升,因為這種氧氣不足是全身性的

假性高血壓是因為肺脈太強,C4較一般人更大,這是肺的實火。
實火大多不是疾病,這種人肺功能比一般人更好,不必治療。


我們也發現另一個參數—C0。這個諧波是心臟輸出壓力隨著時間的總和,也就是心臟壓一週期對時間所形成的面積,代表心臟實際做的功
這個功越大,表示血管與組織中的血流阻力越大,因此這個參數與血管硬化、組織硬化甚至局部外傷,都可能有密切關聯。

當我們到了缺氧的地方,右心室就會加強跳動,以增加到肺去參加氧氣交換的血液,換言之,就是在肺循環產生高血壓。這便是為什麼右心室不好或肺臟功能不彰的人,一到空氣不好的地方,便覺得不舒服。
同理,如果是重要器官氧氣不足,那就是左心室會加強輸出了。


[補充4] 轉換函數

許多科學家將主動脈脈波之諧波組成手腕橈動脈脈波波形相比,得出一個稱「轉換函數」的規則。
這個研究的主要發現是,當手臂血壓波形與主動脈血壓波形比較時,以C4的振幅被放大最多,而相鄰的C3、C5也有些放大,所以重組主動脈血壓波時,應將C4降低。

這個方法應用於年輕男性常見的假性高血壓特別好,因為年輕人手腕血壓波的C4比重特大,事實上他們比一般人健康些。

[補充5] 血糖與高血壓

在血中之糖只要超200mg/100ml,就會造成血液黏滯性快速上升,容易併發高血壓。

 

頭痛

脈象:
C3(脾)、6(膽)、9(三焦)↓

以川芎茶調散為例,它沒有可以入C3 ( 脾 ) 的藥為根,且書上記載:「方中辛散藥物較多,凡久病氣虛、血虛,或肝腎不足、陽氣亢盛之頭痛,皆非所宜」,因此一開始推斷此方效果不好。
但後來發現茶和咖啡都有提升C3、6、9的效果 ( 與練功相似 )。另外,咖啡除了這組諧波,也入肝經。
由此判斷,茶和咖啡都有提神、補氣的效果,而茶入膽經較多;咖啡入肝經較多。飲茶後,精神好,頭腦清晰;而飲咖啡後,因入肝經之氣雖能減輕睡意,但並非入上焦之主頻,只對腦幹、間腦等植物性低階腦功能有幫助。
因此,川芎茶調散一方才會建議:「食後清茶調下,茶宜量大。」

以人參敗毒散與上者比較,兩方功效相似,但後者有人參、枳殼、茯苓能顧住C3,故較周全。這個方子也是宋朝《和劑局方》中的方劑,代表宋朝開始注重補益元氣的概念。
這個方子不僅可治頭項強痛、鼻寒身重、胸膈痞閉、咳嗽有痰,也可治療下痢初起有表症者 ( 惡寒發熱、頭痛肢楚...使從外入之邪,仍從外出,裡滯亦除,其痢自癒,稱之「逆流挽舟法」)。
但若痢下不爽、裡急後重,或使膿血無表證者,是邪已入裡化熱,不宜使用本方。[補充6]

這兩個方子都是治頭痛,但因其補益元氣之力道不同,川芎茶調散專治頭痛,偏正頭痛、顳頂作痛等皆有效,但不宜久服;而人參敗毒散因補中力大,故又兼治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或下痢初起。

[補充6] 裡急後重

「下痢初起」應是病毒感染產生。
而「裡急後重或便膿血、無表證」是邪已入裡化熱,表示病毒在身體C3、6、9之衛營等氣破壞後,腸胃內又誘發細菌的感染或孳生。此時應併同清法 ( ex.枳實導滯丸、三仁湯 ),不能一味「逆流挽舟」。

 

心臟病

脈象:
C4(肺)、7 ( 膀胱 ) ↓
C3(脾)、6 ( 膽 )、9 ( 三焦 ) ↑

心血管阻塞是向心臟供血的能量 ( C4及C7 ) 被抑制,身體將C3、6、9能量加強。[補充7]

1. 心臟的重病用脈診儀收集數據分析,發現血液的堵塞點在中焦、肺經與膀胱經的交會點附近,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膏肓」附近。

2. 心臟衰弱的人還有另一個明顯的指標,就是手腳扭傷,由這些扭傷的位置,也可以提示各個經絡的共振頻率。

3. 我們在做心臟功能研究的時候,也發現了落枕的現象。落枕的人在中焦C7和C9能量不足,於是,在背上找瘀之所在,就發現膏肓更上面一些—膀胱經與三焦經之交會點之處—有瘀。

4. 有病人心口痛,以為是心肌梗塞,結果脈診發現C5有病。當心臟力量不夠時,會將送往胃經的血流降低,使胃口減少,心臟負擔減輕。所以心臟不好的人,常常胃不舒服。[補充8]
( 所有喝酒的人C5都升高起來,這就是酒會開胃。)

心肺功能不好的人,CO2無法順利排出,只好溶在水溶液中,在用脂肪包裝起來,堆積在比較不會妨害運動或生理功能的位置,包含雙下巴、蝴蝶袖、內臟周圍的脂肪。
一般性的蘇打水都有二氧化碳,所以即使沒有糖,也會增加糖尿病和心臟病的機率。


[補充7] 病毒與心臟病

這個病的脈象與病毒入侵的脈象正好相反。
病毒入侵,抑制身體之抵抗力,因而C3、6、9的能量下降,身體為了自救,將C4及C7的能量變大

由於心肌梗塞的病人脈象與感冒相反,一旦發生感冒,反而比較接近正常人的脈象。

[補充8] 水穀精微

人在吃飯之前,C3、6、9之能量比較大,心跳比較衰弱;
吃了飯之後,心跳比較有力,而C2 ( 腎 )、4 ( 肺 ) 的能量變大,表示飯後血液主要在胸前肋骨接近身體中軸的位置,一直到胃以下。此時各種過敏症狀都會改善,氣喘也會減輕症狀,手腳都感覺溫暖。此時頭部血液(C6)較少,也較容易入睡

如果只喝糖水,就沒有這些吃飯的效應,心臟輸出就不會增強,微循環反而因為血糖增加,血液黏滯性增加,而變成更不流動,對健康更不利。

若先將菜放入炒鍋中乾炒,以利脫水,待蔬菜炒熟後,先關火,才倒油拌勻,如此一來,不管飽和或不飽和油都沒有氧化或酸化的問題 。
且這樣煮好的蔬菜,還有耐餓的功能,因為當油脂太多時,在胃中的存留時間就會變長,以延長油脂進入腸道被吸收的時間,以此保護心血管系統。

 

濾過性病毒

脈象:
C3(脾)、6(膽)、9(三焦)↓
C4(肺)、7(膀胱)↑

最早能辨認病毒感染的脈象,是突然C3 ( 脾 )、C6 ( 膽 )、C9 ( 三焦 ) 的能量變小了
脾經是衛氣的根源,而C3、6、9互為諧波,且互有相生關係。這個變小的程度,與你原有的強度有關,與原來相比大約3-5成。
膽經是上到頭部的主要能量,肝膽互為表裡,肝主筋,造成筋骨痠痛,頭發暈的症狀。
三焦經是全身湊理之氣,能量減弱會造成全身無力。

C3、6、9能量一旦大幅降低,身體為了自救,會把血液調回中焦的C4 ( 肺 ) 和膀胱經 ( C7 ),以保護內臟。

病毒感染其實就有點像輕微休克,當病毒急性感染時,免疫力就受到抑制,形成虛火狀態,如果長期感染,則可能併發自體免疫、肝炎、糖尿病、老年痴呆等慢性病。

張仲景在治療傷寒初期,使用桂枝或葛根等藥物,增加上焦、C5 ( 胃 )、C8 ( 大腸 ) 的送血能量,以加強鼻口咽喉等上呼吸道部位的淋巴腺體功能。因為此時病毒量還不多,如果直接增強免疫力,容易產生自體免疫的副作用。

到了感染中期,已成了慢性感染,病毒數量大佔領時間又長,那麼補中焦脾經的藥方就是好選擇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